备考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押题专练: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

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如图表示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示种群迁入,其中0月时为蝗虫迁入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0~2月蝗虫种群呈指数增长 B . 2月一定迁入了蝗虫的天敌 C . M为在该环境中蝗虫种群的稳定平稳密度 D . 该生态系统在3~7月的稳定性比0~2月高
2、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 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 B . ⑥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 C . 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 D . 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是温度
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 .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 C . 该种群年龄结构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D .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密度
4、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 . 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 . 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 .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D .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 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C . 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 D .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有螺旋盖的试管中进行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I

II

III

IV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 . 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 . 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可能不同 C . 试管II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III不同 D . 试管II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IV下降
7、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 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 . 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
8、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 .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 C .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 . 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9、某农场面积为140hm2 ,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姫鼠的种群密度 B .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 .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10、将10mL酵母菌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样品

1mm3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个)

pH

1

1210

3.7

2

820

5.4

3

1210

4.8

4

1000

5.0

A . 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3,1 B . 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 C . 在该实验条件下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为1.21×107 D . 培养液中pH的变化可能是CO2的积累造成的
1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B . 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 C .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 . 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B . 是由该环境的有效资源决定的 C . 与种群的个体数量无关 D . 同一种群的K值稳定不变

二、综合题(共3小题)

1、某研究小组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某种细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一实验条件下分别在甲、乙、丙、丁四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并每隔一定时间抽样统计一次细菌数目,发现各试管内细菌数目先持续增加,一定时间后,各试管中细菌数目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维持在各自的一定数量左右.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细菌数(×103个)

10

10

5

5

(1)对研究过程获得的甲~丁试管的数据进行处理,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呈      型增长曲线.
(2)“一定时间后,各试管中细菌数日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维持在各自的一定数量左右”,这里的“数量”是指       . 试管甲和试管丙相比,      (试管甲/试管丙)内的种群先达到该“数量”.试管丙和试管丁相比,试管丙内的该“数量”值相对更      (大/小),原因是      
(3)某人持续给试管丙提供充足的营养及其他适宜条件,其内的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3小时后,该试管中细菌数量用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2、某研究小组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某种细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一实验条件下分别在甲、乙、丙、丁四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并每隔一定时间抽样统计一次细菌数目,发现各试管内细菌数目先持续增加,一定时间后,各试管中细菌数目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维持在各自的一定数量左右.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细菌数(×103个)

10

10

5

5

3、近几十年随着森林不断遭到砍伐,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为了更好的保护马鹿,科研人员进行了研究.
(1)森林采伐后,马鹿种群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导致该空间的      降低,马鹿种群数量降低.同时环境的破坏又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致群落中      降低,群落发生      演替.
(2)科研人员冬季调査得到不同类型的环境占森林总面积的比例(记为M)和马鹿在不同环境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记为N),结果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在      中没有观察到马鹿活动点.结合M和N分析,马鹿冬季最喜欢的环境是      ,判断依据是      

4、下图l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后表示有外界因素引起的变化。图2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曲线Ⅲ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2)若图1种群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白鳍豚,从种群特征上分析:种群数量在a点以后发生曲线Ⅲ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且种群数量为K3时,对白鳍豚种群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      ,对白鳍豚的科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若图1种群为东亚飞蝗,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a点若遇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      (用图中标号表示)。
(4)图2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      倍(用图中字母表示),生产者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      
(5)图3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种群实际大小。由图可知,      物种的种内斗争最剧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考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押题专练: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