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花生具有独特的开花结果方式,在很多地方被称为落花生,根据它的这一特殊性,花生适合生活哪类土壤中?( )

A . 壤土类土壤 B . 粘土类土壤 C . 砂土类土壤  D . 三者都适合
2、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下图中哪种组织能运输水和无机盐(    )
A . B . C . D .
3、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它们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的原因是(   )
A . 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 . 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 C . 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 . 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4、正常生长的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   )
A . 植物只需吸收水 B . 植物只需吸收无机盐 C . 土壤颗粒对植物生长并没有直接作用 D . 植物只需吸收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5、某农民种植的一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为此将该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地块

施肥情况

CO(NH2)2

KH2PO4

NH4H2PO4

(NH4)2SO4

不施肥

小麦收获量

55.56

67.26

55.88

55.44

55.11

从表中可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

A . B . C . D .
6、科学家为检测有机物运输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含放射性标记碳的二氧化碳,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此实验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方向是(   )
A . 韧皮部的导管、由上向下 B . 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 C . 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向下 D . 木质部的筛管、由下向上
7、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 . 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 . 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 . 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8、萝岗甜橙,兼有橙、橘、柑的外形,果实汁液丰盈、清甜,具桂花香味,耐贮藏,曾被评选为广州市名优产品。熟透的橙肉中含有大量糖分,这些糖分是由(   )
A . 茎制造,经导管运输 B . 根从土壤中吸收,经筛管运输 C . 叶制造,经筛管运输 D . 根从土壤中吸收,经导管运输
9、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①⑤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B . ②④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 C . ③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 D . ⑥为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10、灌溉不久的植物,气孔开闭和蒸腾作用的情况是(   )
A . 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加强 B . 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加强 C . 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减弱 D . 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减弱
11、如图所示为通过测量一段树枝(例如柳树)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装置是连通的、内装有清水,并用白炽灯照射。下列预测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 . 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 B . 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 C . 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 D . 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就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12、如图所示为向日葵在24 小时内的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时)示意图,据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B . 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C . 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 . 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13、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⑤
14、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 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 B . 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C . 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 D . 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
15、如图所示,能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是(   )
A . B .    C . D .
16、水分进出植物的主要途径依次是(   )
A . 根毛、导管、气孔 B . 气孔、筛管、根毛 C . 根毛、筛管、气孔 D . 气孔、导管、根毛
17、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 . 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 . 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 . 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 . 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
18、旱地作物如玉米等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若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则会因水分比例过大,导致植物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烂根”。下列土壤中,最适宜玉米生长的是(   )
A . B . C . D . 以上三者均可
19、在保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处于b点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萝卜条细胞液的质量分数相比(   )

A . 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 . 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 . 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等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 . 都有可能
20、下列有关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 . 根尖伸长区有导管形成 B . 根吸收含磷的无机盐可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C . 根尖根毛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外突形成根毛,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D . 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增多是根不断伸长的唯一原因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如图A为水分从土壤中进入根内部的示意图,图B为根细胞处于某种状态。据图回答:

(1)1是根尖某处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的,叫做      
(2)4所示部分为根尖的      区。
(3)当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水分依次通过的结构是       (3)
A . 1→2→3 B . 2→3→1 C . 3→2→1 D . 1→3→2
(4)某同学给一株植物施肥后,该植物生长不正常,若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植物根细胞的状态如图B所示,则根细胞浓度       (填“大”或“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2、如图是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A、D代表的结构名称:

A.      ;D.      

(2)图中属于分生组织的是       (填字母)。
(3)图中C是      ,内含      
(4)在茎中,对茎起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1、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了解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②将上述三种土壤分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分别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植物,相同时间间隔浇等量的水。将花盆放在窗台上,使其照到阳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观察植物的情况并作观察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目的是       。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      ,其好处在于      。              

(3)实验结果是种植在       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这是因为该土壤      

(4)你认为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

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

(2)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是因为              

(2)
A . 上面的水太多了,把红色冲淡了 B . 水分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浅 C . 上面的红色随水分蒸腾了 D . 这是枝条自身的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3)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3)
A . 将木条放在黑暗环境中  B . 将木条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 C . 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 . 将木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3、

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如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       (气体)。

(2)如甲图,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      作用。上述(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       ,该实验的变量是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      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是通过茎的       中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来的。

(4)如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      作用,释放出      (气体)。

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等实验材料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中萝卜条①、②的大小、质量等要      ,这是因为该实验的变量是      
(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③的变化,可推测A烧杯盛放的可能是      ;观察比较萝卜条②→④的变化,可知因为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B烧杯中液体的浓度,萝卜细胞发生了      过程.
(3)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浓度      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的缘故.
(4)菜农卖菜遇到青菜萎蔫的问题,请你利用图中原理帮菜农想个保持青菜新鲜的方法:      
5、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含有机物”时,采用了下列三种方法得到干燥的土壤:①长期日晒;②在高温火焰上长时间烧烤;③恒温箱内烘干。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土壤在加热过程中,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会直接燃烧生成CO2和H2O,而大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先炭化分解成碳,碳再燃烧生成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土壤中有一种大分子有机物(C6H12)n和一种小分子有机物C4H10。请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写出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该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同学们在取用题目中的三种干燥土壤样品放在细铁丝网上加热,发现使用其中一种土壤样品实验时,加热过程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在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样品可能采用题中三种方法中的       (填序号)。
6、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①所示),其中B组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则该实验的目的是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甲种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如图②所示)。你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四、综合题(共2小题)

1、下表是一些常见植物的叶的上、下表皮中气孔数(每平方毫米平均数),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名称

上表皮

下表皮

豌豆

101

216

玉米

94

158

马铃薯

51

161

番茄

12

190

睡莲

625

3

旱金莲

0

311

(1)从上表可见,一般植物叶片的气孔分布状况是      ;这种特点对植物的意义是      

(2)从上表可见,浮水植物的气孔分布状况是      ,这是因为      

(3)根据你的推测,上述植物中,最适于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是哪种?为什么?

2、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_x0000_i1027

(1)在植物体内,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主要通过图1中标号[      ]所示的结构进行运输;
(2)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图2中标号[      ]所示的结构散失,只有少部分参与光合作用,用于制造有机物,这部分水的利用是在叶肉细胞的      中进行的;
(3)为了探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某同学设计了图3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调整简易天平使两端保持平衡。一段时间后,简易天平的甲端将      (“上升”或“下降”),原因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