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等五校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 加强刑罚 B . 奖励生产 C . 推行县制 D . 奖励军功
2、唐尼·格拉克斯坦在《二战秘史》结语中写道:“关于反法西斯战争,传统的观点虽然承认官方军队和抵抗运动组织的作用同时存在……但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间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 . 《凡尔赛和约》 B . 《慕尼黑协定》 C . 《联合国家宣言》 D . 《联合国宪章》
3、易中天总结道: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以下选项不适合“中央集权”这一主题的是(    )

A .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B .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D . (郑成功)“开辟荆棘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4、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A .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B . 推翻君主制度 C . 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 . 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5、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这样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其中‘星火燎原’是指(    )
A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 召开遵义会议
6、2017年5月14日上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

②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③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向西到达西亚,最远到达欧洲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7、1775-1783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1861-1865年,美国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这两次战争的相同之处是(  )
A . 都是由林肯领导 B . 都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 . 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 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8、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主题(    )

A . 侵略与反抗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 近代化的探索 D .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9、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洋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

A . 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B . 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C . 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D . 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10、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 .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 B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C .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唐·皮日休《汴河铭》) D .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
11、学习历史要求我们思考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以获得合理的历史解释。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原因

结果

A

南昌起义爆发

清王朝土崩瓦解

B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东北三省完全沦陷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

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A . A B . B C . C D . D
12、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遭遇”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新航路开辟 B . 文艺复兴 C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 . 工业革命
13、世界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下列能体现大国强权政治的会议有(    )

①巴黎和会

②慕尼黑会议

③万隆会议

④雅尔塔会议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14、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    )
A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 . 两极格局 C . 一超多强的局面 D . 多极格局
15、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图①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B . 图②中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C . 图③反映了宋代活字印刷技术的高超水平 D . 图④中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植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据此判断李鸿章认为抵抗外来侵略的措施是(    )
A . 机器制造,主张机器也可以用于民用工业 B . 筹办洋务,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C . 武器制造,主张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D . 创建海军,加强中国海防,抵御外侵
17、某校学生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中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 战争爆发于1894年,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B . 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 . 威海卫战役中,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 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18、“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④
1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韩非 D . 墨子
20、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为“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    )
A . 山海关之战 B .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C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 雅克萨之战
21、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
A . 赔款2100万银元 B .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 .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 .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22、雅典在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下列说法与此相关的是(    )
A . 神与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 B . “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 C .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D . 成年男人享有完全民主
23、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9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万吨,1840年增至139.64万吨。煤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上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 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B . 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C . 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化 D .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4、观察下表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B . 美国由此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C . 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 D . 联邦德国在西欧四国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25、经济全球化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下列应对全球化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 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 B . 趋利避害,因势利导 C . 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 . 坐观全球化,实行贸易壁垒

二、综合题(共2小题)

1、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基业,而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育内容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清代来华的西方人对科举制大为赞叹。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在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中提道:“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同一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对科举制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材料三: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材料四:据(某赴美公使)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裁撤”。

——奕䜣《奏请撤回留美学生肄业学生折》(1881年)

材料五:“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和贡献。
(2)材料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为什么在西方备受推崇?而龚自珍为何抨击科举导致了“万马齐喑”的现实局面?
(3)写出材料三中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建的新学堂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变化的总趋势。
(4)根据材料四,清政府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培养人才1881年奕䜣为何要求撤回留美学生?
(5)请说说如何才能实现材料五中的“巨大优势”的教育目标?
2、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俄国(苏联)既有过耀眼的崛起腾飞,也有过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史的进程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1861年起,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

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三:1932-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项目年份

1932年

1937年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2

1

2

1

拖拉机

2

1

2

1

电力

7

4

3

2

石油

2

1

2

1

5

4

3

2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通货膨胀严重,群众极为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力挽狂澜,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的上空降下。

(1)材料一中“这种制度”指的是当时俄国盛行的什么制度?依据材料分析这一“社会改革”所起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4)依据材料四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什么?此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5)俄国(苏联)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有着怎样的深刻启迪?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等五校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