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薛城舜耕中学2017-2018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33小题)
1、隋朝大运河沟通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 )
A . 永济渠
B . 通济渠
C . 邗沟
D . 江南河
2、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下列能“以人为镜”、采纳魏征忠言的帝王是( )
A . 汉武帝
B . 隋炀帝
C . 唐太宗
D . 武则天
3、“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 ……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 . 隋炀帝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4、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道:“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悲”的是( )
A . 盘庚迁殷
B . 开元盛世
C . 安史之乱
D . 黄巾起义
5、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6、《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7、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8、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中国古代就有一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
A . 隋文帝
B . 唐太宗
C . 唐玄宗
D . 宋太祖
9、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 . 唐初北方无边患
B . 长城已失去防御能力
C . 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 . 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0、“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
A . 政治清明
B . 科举兴盛
C . 民族融合
D . 经济繁荣
11、“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 . 玄奘
B . 鉴真
C . 忽必烈
D . 郑和
12、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 )
A . 郡县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科举制
D . 行省制
13、《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 )
A . 崇尚节俭
B . 重视农业
C . 整顿吏治
D . 生活奢侈
14、有一次,唐玄宗召集县令进行考试,结果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罢官。这体现了他( )
A . 打击地方权贵
B . 宽以待人
C . 整顿吏治
D . 任人唯亲
15、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建立隋朝;②灭陈,统一全国;③开通运河
B . ①灭陈,统一全国;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 . 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陈,统一全国
D . 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陈,统一全国
16、“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往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隋文帝
D . 唐太宗
17、“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通的大运河( )
A .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 促进了贞观之治
C .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 结束了分裂局面
18、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谜。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爸爸给出的答案应该是( )
A . 晋惠帝
B . 隋文帝
C . 隋炀帝
D . 唐玄宗
19、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 . 三省六部制
B . 科举制的创设
C . “开元盛世”
D . 大运河的开凿
20、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A . 中央集权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郡县制
D . 科举制
21、“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重视纳谏
B . 吸取隋亡教训
C . 轻徭薄赋
D . 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2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我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选项与“唐宗”有关的是( )
A . “开皇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文景之治”
23、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
A . 重视发展生产
B . 扩充国学规模
C . 注重虚心纳谏
D . 加强边疆管理
24、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
B .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C . 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武则天
D . 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5、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 . 手工业生产发展
B . 对外贸易活跃
C . 商业经济繁荣
D . 经济重心南移
26、郭沫若题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中所颂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
A . 李白
B . 李商隐
C . 白居易
D . 杜甫
27、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
A . 玄奘西游
B . 鉴真东渡
C . 郑和下西洋
D . 张骞出使西域
28、下列哪一朝代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清朝
29、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的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把“China”与丝绸联系在一起。这主要反映出古代中国( )
A . 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
B . 手工业技术发达
C . 与英国贸易往来繁盛
D . 对世界影响巨大
30、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鉴真东渡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遣唐使到来
31、下列不符合“唐代的中外交往”的主题的是( )
A .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 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 .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 . 遣唐使来华
32、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A . 唐末农民起义
B . 藩镇割据
C . 宦官专权
D . 朋党之争
33、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
B . 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着长江流域
C . 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太原,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D .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二、综合题 (共4小题)
1、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两个典型事例。
(4)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
(5)这段时期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是谁?
(6)结合本主题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一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民族政策促使国内出现了什么局面?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的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
(3)请举出一个国内民族交融的事例。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至少3例)简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三个原因)
(5)唐朝的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在哪个朝代得以完善?
(2)举例说明“唐太宗、武则天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3)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什么人?科举制存在多少年?
(4)科举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4、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一A,B两点的地名与B点通往A点之间运河段的名称。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目的?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