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9小题)

1、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  )

A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 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 . ③①④② B . ③④①② C . ④①②③ D . ④③②①
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    )
A . 旧民主主义革命 B . 辛亥革命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 国民革命
4、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七大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旧时代终结的标志。请问下面属于新中国成立意义的是(    )
A . 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B .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对派赖以发动内战的主要军事力量 C . 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 D . 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6、1956年国庆阅兵仪式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院野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毛泽东说的“飞机”制造于(    )
A . 土地改革时期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7、“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对下列哪位模范人物的真实写照(    )
A . 王进喜 B . 邓稼先 C . 焦裕禄 D . 雷锋
8、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经济上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    )
A . 抗美援朝 B . 土地改革 C . 三大改造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9、表格反映了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部门

工业

交通运输

农林水利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19.2%

7.6%

7.2%

7.8%

A .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B . 优先发展工业 C . 优先发展农业 D . 优先发展文化

二、判断题 (共3小题)

1、1952年底,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
A . 正确 B . 错误
2、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A . 正确 B . 错误
3、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A . 正确 B . 错误

三、综合题 (共3小题)

1、“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之后我国又开放了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经济开放区。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通商口岸和材料二中的特区和城市,分别在什么时候开放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港口和城市,开放的方式有何不同?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家乡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请你为我们家乡的经济建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

(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农民获得的“红利”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
(4)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江西省高安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