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积累(共23小题)

1、比较下列各组加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国恒    河曲智叟以应 B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安能辨我雄雌 D . 恒亡   则有去怀乡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


A . 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 . 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 . 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 . 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3、选出下列句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安逸) C .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D .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4、本文节选自      。 孟子,名            (朝代)思想家,      代表人物。


5、《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6、给下面的加线字注音。

       傅       胶       法家       

7、解释一词多义:

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得道者多助        ;伐无道,诛暴秦        ;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池非不深也        ;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8、解释加线词:

而攻之而不胜        ;是天时不如地       ;兵革非不利也        ;

而去之        ;民不以封疆之界        ;寡助之至,亲戚       。


9、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10、出自《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成语是                  。 


11、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中心句是       。没有人才,导致的后果是      。 (用课文词语回答)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


14、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15、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16、短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1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18、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


1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20、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1、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22、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23、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二、课内阅读(共1小题)

1、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段,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用课文词语回答)


三、拓展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