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17小题)

1、《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的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虚构了美好境界“      ”。寄托了自己的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      为顺序。

3、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可叙述      ,可描写      ,可介绍      。写法上大多以      为主,而兼有了      

4、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落英缤纷       缤纷:      

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       穷:      

初极狭,才通人    初:       才:      

5、解释古今异义字词

俨然: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外人      

6、解释多义字词

寻  寻向所志           寻病中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7、读《桃花源记》,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8、读《桃花源记》,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9、读《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      的心情,“欲穷其林”中的“欲”字表现了渔人       的心理。

10、读《桃花源记》,作者是从                  三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11、《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即                  

12、读《桃花源记》,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

A . 暮春花落时 B . 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 C . 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 . 初夏水涨之时
1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    )

A . 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 B . 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 C . 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 D . 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
15、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中: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B .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C . 皆:皆叹惋    皆出酒食 D .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17、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 . 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 . 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 . 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二、问题理解(共6小题)

1、读《桃花源记》,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2、读《桃花源记》,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3、读《桃花源记》,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4、读《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什么?

5、读《桃花源记》,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6、读《桃花源记》,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阅读理解(共2小题)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第2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召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在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的正确译文是(    )

(1)
A . 韩愈停住马,不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B . 韩愈停住马,有很久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C . 韩愈让马站起来,有很久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D . 韩愈立住马,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2)最能表现贾岛炼字全神贯注的一项是(    )

(2)
A . 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 B . 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C .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D .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