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实用阅读选修《水土流失》同步练习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双转移”成功“腾笼换鸟”,“双提升”战略瞄准“扩笼壮鸟”,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广东从“拼汗水”“拼体力”到“拼知识”“拼智慧”,从生产到创意,从制造到创造,从贴牌到品牌,再次未风先雨 ,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中,敢为人先 , 正奋力“闯出一条新路”。
李老师:
您好!
上周四您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老师作画相赠,我感激不已。我定会惠存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我今天已将近日付梓的拙作邮寄给您,请您教正。
敬祝
教安
学生:黄少明
9月8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 , 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央视春晚剧组日前 建组以来第一次媒体见面会。春晚总导演哈文称,龙年春晚4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将不会出现任何广告。此表态立即引发网友热议。大批观众 。部分网友认为,去年就宣称过零广告插入的春晚,今年是否真的 一切软宣传广告,我们将 。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的狂妄自大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
几百年的禁书、焚书、战乱、文字狱、封建迷信等等,使文化典籍丧失无数,惟独文学名著大多无恙,至今依然生气如故, 。
二、填空题(共5小题)
①一般而言,衡量一部论著的价值,一个学者的水准,要看同行怎样评论,其中应当包括批评的声音。
②这反过来也造成学术批评缺少合格的评价对象。
③要保证这种批评的价值,就需要在专业领域有一个严肃而活跃的学术批评的氛围。
④公正的学术评价是以学术评论为基础的。
⑤因此,在学术批评缺席下产生的大量学术作品,质量就难免不尽如人意。
⑥但是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中,学术的批评几乎不被容纳,不能公正、有效地进行。
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 。将书籍当做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将书籍当做月亮的人,喜欢在晚上读书。白天读书的人, ;晚上读书的人,意在将梦想变成守望。阳光下读书,梦在书外;月光下读书, 。
第一组
正方: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自由翱翔,难道你喜欢被关在笼子里吗?
反方: 。
第二组
正方: 。
反方:断了线的风筝不仅不会飞得更高,反而会一头栽在地上。
①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②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导游词)
③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日,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① 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② 将 改为
③
①一夫当关, 。
(李白《蜀道难》)
②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③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
三、问答题(共5小题)
60岁的孙永海是黑龙江籍来甬务工者,因特重型颅脑损伤,生命的火光即将熄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作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死后,捐出身上的器官。亲属根据他的遗愿帮他完成了人间大爱的传递——自愿、无偿捐献出双肾、肝脏和一对眼角膜,成为宁波市首位器官捐献者。
文化节目收视下滑:期待建设性互动
《百家讲坛》收视率已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舆论普遍不太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很大的节目进入了“衰退期”。
①记者:《百家讲坛》的起落是不是说明:学术通俗娱乐化可能行不通的?
梁永安 (文化学专家):我觉得现在下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一档节目起起落落很正常,社会的焦点总是在不断转移,比如当前的股市楼市、金融风暴等问题,一时之间,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有所减弱也算正常。
何况《百家讲坛》原来的定位就不是学术,也就谈不上什么学术通俗化。准确来说,它立该属于文化传播平台,而不是学术研究的专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是:演讲者并不提供自己独特的材料发现或者体系构建。比如于丹就很聪明,声明自己是在学术的“墙外”讲《论语》,与真正的经学研究区隔开来,阐发自己的感受。舆论以为她对学术话语有所威胁,其实完全没有,学术自有学术的一套研究体系、学理化的表达方式。
②那么您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永安:我想它可能面临困顿期的内容资源的转型。《百家讲坛》的听众,主要是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对三国、《论语》等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而新一代人却未必买帐,且不说新一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仅仅是新一代的彷徨迷茫和生存焦虑,目前就很少有主流文化节目能够切中。所以《百家讲坛》能否在当代全球景观下,开掘新的内容资源,在年轻人的心灵引起共鸣,是节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③记者:或许文化传播类节目本就不用追求轰动效应,默默把“高端路线”坚持下去,才是常态?
梁永安:那倒未必。国外的文化节目,持续走红几十年的不在少数。比如美国的脱口秀、BBC的历史专题等。这些节目也经历过低谷,只是当观众耳熟能详到自己都能掰的时候,节目完成了自我升级,让人重新获得惊喜,也就重新赢得了观众。《百家讲坛》中即使被称为“心灵鸡汤”的于丹说《论语》,往往也是采取简化问题的方式讲解,似乎如此一来,生活的困顿一下子就很容易想通,其实这并不顶用。只有首先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观众才能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取智慧,让历史焕发出高度的启示性,这样的讲述,才能切中当代青年人真实的生命状态,才会有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④记者:换句话说,您不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反而是一种遗憾?
梁永安:是的。类似的文化栏目很有必要。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百家讲坛》仅仅是个起步。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方面太需要有人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样式刚刚萌芽,有待成长。与其批评,不如抱着建设性的态度。
⑤记者:其实不只是对《百家讲坛》,只要对一种文化现象不满,抱怨远甚于建设,已经成为舆论的习惯心态。
梁永安:世界知名栏目之所以能几十年办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受众不是简单的受众,会主动介入,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我们一些受众并不主动参与,只被动等待,一旦不满,也不抱着建设心态让它更受欢迎,反而是诉诸抱怨来获得心理满足。
眼下,各种文化观点几乎都能找到依据,其实也就是找不到绝对的依据,只能做出自己的相对判断。人们已经习惯拿有用有效去判断,而不是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所以很多文化产品带有消费特性,一旦不合口味,人们马上就会抛弃。就算它本身有珍贵的潜力可挖掘,也不觉得珍贵。这其实并不理性。如果受众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任何文化都将失去内在更新的能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示例:①护士叫醒熟睡中的患者,让他服用安眠药。
——有些人只知道机械地做事,对做事的目的却不了解,甚至于南辕北辙。
②林巧稚大夫一生没有婚育,却成为公认的妇产科专家。
——好的学者、读者不必就是诗人或作家。
①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郁闷的同学。
④ 因为自己的报考志愿与家人的期望相左而烦恼的同学。
时间的足迹会踏遍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不曾遗漏,当然也不会停歇。在流逝的时间中,我们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从呱呱坠地到如今的英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