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同步练习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16小题)

1、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         ,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①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    ②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

③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

④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A . ③④①② B . ④③①② C . ④①③② D . ③①②④
2、本文是人物回忆录,属于      (文体)这种文体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3、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写作者                  ,目的是在读报对人的成长的功用上给人以启示。

4、从本文的标题可以读陋两方面的信息:            

5、本文结构的形式是      

6、给下列字词注音。

         恣       肆      

          憧       憬      

          鸳       鸯      

7、根据拼音写汉字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qī       而至,请你敞开心fēi      ,向师长、朋友倾吐成长中的烦nǎo      ,让青春的记忆盈盈地荡yàng      在你的胸间。

8、解释下列词语。

兴高采烈:       

神机妙算:       

理直气壮:       

恣肆:           

勾心斗角:       

亦步亦趋:       

9、用几个字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

本文先后写作者      报、       报 、       报  、      报。

10、本文重点写的内容是(  )

A . “我”最初千方百计地寻觅报纸看的原因。 B . “我”怎样寻报纸阅读并进一步了解报纸和报人。 C . “我”对某些副刊的部分内容的印象和评价。 D . “我”对报纸、对新闻事业深爱与憧憬。
1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miù)    古(gèn)      而不舍(qì) B . (hé)      桑(shèn)     为人知(xiăn) C . 石(pán)    妒(jí)       尽心血(lì) D . 鸣(gāo)  发(bèng)    义愤填(yīng)
1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 筹划    迭起       一愁莫展       迥乎不同 B . 熔岩    白皙       博学多识       锋芒毕露 C . 逼狭    狂澜       一反即往       杂乱无章 D . 魅力    幽雅       铤而走险       妇儒皆知
1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    的目光。

②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极大的感情      

③这部电影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大家       地谈论着影片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A . 尖锐   震荡   津津有味 B . 尖锐   震撼  津津有味 C . 锐利   震荡   津津乐道 D . 锐利   震撼  津津乐道
1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明不明白,为什么要辛辛苦苦读书?更不明白,怎么样把书读好? B . 阅兵大典就看看精神:横线、纵线、斜线、线线笔直,枪线、胸线、脚线、线线壮观。 C . 专家一致认为:世界经济复苏有两个支柱:一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是亚洲经济体的引领。 D . 王维的《竹里馆》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1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游客沉湎在运河沿途迷人的风光中,真正领略到了杭州作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的风貌。 B . 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鉴赏能力。 C . 大家议论了好久,莫衷一是 , 想不出好办法。 D . 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市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为了避免“瘦肉精”事件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督。 B . 许多旅游者来到建水,就是为了领会建水旖旎的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 C . 在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的热潮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D . 能不能战胜自我,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二、问题理解(共7小题)

1、通读全文请简要谈谈对这篇课文的印象。

2、文章开头讲述与堂兄的往事有什么作用?

3、“当时看报的重点,首先当然是国内的新闻,以后才逐渐注意国际新闻,最后,渐渐对副刊也发生的兴趣” 说明了什么?

4、“吴佩孚的形象,逐渐由淡薄而变成憎恨的对象之一了。而我对报纸的爱好,对新闻事业的憧憬,却一天天浓重起来了。”简要分析“淡薄”和“浓重”的意味。

5、本文读来虽显杂乱,但读后还是会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何在呢?

6、《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这篇文章表面上看起来乱散,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内在线索的,能否归纳找出这条线索?

7、文章讲述了作者读报的甘苦,他读报的经历和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三、语文实践活动(共1小题)

1、班级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你也参与其中。

(1)请为手抄报取一个比较有文学色彩的名字(如“火花”“文学少年”等,但不可与示例相同),并说说你的理由。

名字:      

理由:      

(2)请你为手抄报设计两个与文学有关的栏目,并写出其名称。

栏目一      :栏目二:      

四、拓展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两篇资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释: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1)根据材料一,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      

(2)你从“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