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一中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2小题)
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
A .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B . 阳光、空气、水组成
C . 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
D .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2、在显微镜的使用中,下列操作与结果不相符的是( )
A . 转动转换器﹣﹣更换物镜
B . 转动粗准焦螺旋﹣﹣较大幅度升降镜筒
C . 转动凹面镜﹣﹣调节视野亮度
D . 向左上方移动装片﹣﹣物像向左上方移动
3、使用显微镜时,“观察”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②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睁开;
③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往;
④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
⑤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
A . ④②⑤③①
B . ③①②④⑤
C . ③②①④⑤
D . ④③②⑤①
4、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 一片农田
B . 一块草地
C . 生物圈
D . 一条河中的所有的鱼
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 春来江水绿如蓝
B . 雨露滋润禾苗壮
C . 草盛豆苗稀
D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6、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 . 阳光→草→牛→虎
B . 鼠→蛇→鹰
C . 鹰→蛇→青蛙→昆虫
D . 草→兔→鹰
7、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 . 科尔沁草原
B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C . 大理洱海
D . 水稻田
8、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成语是( )
A .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绝大多数细胞非常小,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下列有关显微镜知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对光后,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B . 小明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他转动目镜,污点不移动,他判断污点一定在物镜上。
C . 两台显微镜,1号显微镜目镜10×,物镜40×,2号显微镜镜目镜15×,物镜10×,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应选用2号显微镜。
D .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下降镜筒时眼睛一定要注视物镜。
10、下列全是生物一项的是( )
A . 流感病毒、月季、孔雀
B . 试管婴儿、禽流感病毒、恐龙蛋化石
C . 转基因大豆、钟乳石、大肠杆菌
D . 珊瑚虫、智能机器人、生石花
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 .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 .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D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2、民俗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 )现象
A . 遗传
B . 繁殖
C . 生长
D . 变异
1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
A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 生物能生长
C . 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D . 生物能呼吸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B . 人口普查就是调查
C . 调查范围再大,也必须对调查对象逐一调查
D . 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
A . 光
B . 水分
C . 温度
D . 湿度
16、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
A .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 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C .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 . 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使“落红”化作“春泥”的是( )
A . 生产者
B . 消费者
C . 分解者
D . 土壤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 . 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C . 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D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19、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 .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C .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D .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0、若处于光线不足的实验室中观察显微镜,调整时应用什么样的反光镜及光圈?( )
A . 大光圈、平面镜
B . 大光圈、凹面镜
C . 小光圈、平面镜
D . 小光圈、凹面镜
21、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在低倍镜视野中看到的图象如图,他想把物象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将玻片向哪个方向移动,看到的图象是什么( )
A . 向左上移动 69
B . 向右上移动 96
C . 向左下移动 69
D . 向右下移动 96
2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可以准确地表述为( )
A . 蝉→螳螂→黄雀
B . 黄雀→螳螂→蝉
C . 植物→蝉→螳螂→黄雀
D . 黄雀→螳螂→蝉→植物
二、判断题(共3小题)
1、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判断对错)
A . 正确
B . 错误
2、生物的环境是仅指生物的生存地点。(判断对错)
A . 正确
B . 错误
3、观察时,用一只眼看着目镜,另一只眼睁开的目的是便于画图。(判断对错)
A . 正确
B . 错误
三、填空题(共6小题)
1、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素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 生态系统.
4、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
5、分析下列生命现象,属于生物的哪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
(4)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 。
6、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科学探究的开端是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静置两分钟,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 。在此实验中设置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的目的是
(4)结论: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5)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 .
四、综合题(共1小题)
1、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此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这个生态系统中有 个消费者.草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 .
(3)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是 和 .
(4)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生长得繁茂,兔的数量会由于食物充足而大量增加;随着兔的数量增加,草的数量又会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5)如果该生态系统被汞等有毒物质长期污染,则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