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步练习题

年级:八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这就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七七事变 C . 陕北会师 D . 西安事变
2、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 . 七七事变的爆发 B . 中共七大的召开 C . 百团大战的胜利 D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年风范,建党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这幅由国民党撰写的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 . 孙中山 B . 叶挺 C . 张学良 D . 李宗仁
4、2011年7月4日,近30名两岸青年学生参观了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 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B . 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 . 粉碎国民党亲日派企图 D . 挑起国民党内部矛盾
5、1936年一场震惊世界的“兵谏”在中国爆发,导致“兵谏”的主要外因是(   )

A . 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 中日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C . 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情感 D . 蒋介石主张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6、1936年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   )

A . 张学良、蒋介石 B . 杨虎城、佟麟阁 C . 张学良、杨虎城 D . 蒋介石、杨虎城
7、西安事变后,被派往西安调停的中共代表是(  )

A . 毛泽东 B . 周恩来 C . 王若飞 D . 王稼祥
8、今天西安临潼华清池有一个“兵谏亭”,在这里曾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  )

A . 一二九运动 B . 西安事变 C . 柳条湖事件 D . 卢沟桥事变
9、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接受的条件有(  )

①停止内战②建立联合政府③联合红军抗日④到延安与毛泽东会谈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10、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有人曾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来诠释历史。这里的“张无忌和杨不悔指的是(   )

①张作霖②张学良③杨靖宇④杨虎城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11、就当时的形势而论,西安事变扭转的“时局”是指(   )

A . 日本加紧侵华 B . 国共分裂对峙 C . 抗日高潮兴起 D . 美日争夺中国
12、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达成合作抗日的初步共识是在( )

A . 九一八事变后 B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C . 七七事变后 D . 南京大屠杀后
13、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列口号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③民主、科学④“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A . ④②③①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④③① D . ①④②③
14、下面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张学良和杨虎城夺取领导权 B . 张学良和杨虎城逼蒋抗日 C . 通过武力解决地盘划分问题 D . 导致国共两党长期对峙
15、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接受的主张(   )

A . 杀蒋抗日 B . 发动起义,投奔共产党 C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 不再“剿共”
16、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 由此判断,该题准确答案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南昌起义 C . 重庆谈判 D . 西安事变
17、某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有关“西安事变”的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小明同学整理的资料,其中错误的是( )

A .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B . 发起人:张学良、杨虎城 C . 目的:要求汪精卫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 . 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18、某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周恩来见到蒋介石后称他为“校长”,并让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该影片再现的是下列哪一历史场景?(   )

A . 创办黄埔军校 B . 第一次国共合作 C . 西安事变 D . 重庆谈判
19、西安事变距今(2009年)已有(   )

A . 53周年 B . 63周年 C . 73周年 D . 83周年
20、西安事变发生后,邓小平受中共委派到西安调停,他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做出巨大贡献。

错误:      

改正:      

21、阅读下列材料: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如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4)你对这次“军事政变”有何看法?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日之……

(1)上述两则材料都与何人有关?
(2)材料一体现了“强邻压境”情况下电报发出者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如何?
(3)材料二涉及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强邻压境”中“强邻”指什么?
(4)材料二的最终结果如何?标志着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他的不抵抗政策,我东北三省旋即沦入敌手,这样于国于民不利的人,留有何用?

——1936年,东北军爱国官兵

材料二:若先生能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听先生指挥。

——周恩来

请回答:


(1)两则材料中的“他”“先生”指谁?
(2)这两则材料是在什么事件发生时说的?他们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如果你是当时的国民,你会赞同谁的主张,为什么?如果当时的英美两国也和你赞同的主张一样,你认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24、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们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实行“兵谏”,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两位民族英雄分别是谁呢?
(2)这两位英雄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何在?
(3)这场“兵谏”的结果何如呢?有何历史意义?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步练习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