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选修四第一章第2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地理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 选择题 (共20小题)
下表是我国某一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产业及人口的变化情况。根据下表,以上数据显示的现象不能反映下图的是( )
年份 项目 | 1950 | 1980 | 2002 | |
甲 | 城市数目/个 | 1 | 3 | 12 |
乙 | 工业总产值/万元 | 12 | 1 765 | 250 000 000 |
丙 | 城市人口/万人 | 12 | 65 | 326 |
丁 | 城市人口比重/% | 7 | 36 | 48.2 |
下面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近十年该城市( )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下图,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图示为某市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相对上一年)示意图。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图,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2012年7月10日晚的一场暴雨,让北京再次上演了“看海、观瀑、车成潜水艇、人变美人鱼”的情景。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城市内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①环境质量下降 ②交通堵塞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④排水系统能力弱 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下图表示两类国家不同时期城市化进程。读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改造老城区,建设别墅群 ②进行合理功能分区 ③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④扩大城市规模
下图是上海市不同年份的用地面积变化示意图,图示变化能直接体现出的是( )
读下图,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材料一: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栉风沐雨,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发达、初具现代城市规模、人口过500万的滨海城市。
材料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日益提高,图甲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
① ;
② ;
③ 。
城市 | 面积(km2) | 1990年人口数(万人) | 人口密度(人/km2) | 道路密度(km/km2) | 人均道路长度(m/人) | 人均道面积路(m2/人) |
上海 | 0.6万 | 1 350 | 2 025 | 6.66 | 0.22 | 2.38 |
北京 | 1.68万 | 1 106 | 647 | 7.04 | 0.49 | 4.22 |
天津 | 1.1万 | 916 | 776 | 8.75 | 0.64 | 6.18 |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左图)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