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高考卷Ⅰ)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15小题)

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 .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 .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 . 强化了经济控制 C . 开通了丝路贸易 D .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 .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 .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 .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 .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 . 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 . 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 . 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 . 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 . 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 . 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 . 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 . 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8、如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

A . 日本 B . 英国 C . 德国 D . 俄国
9、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

A . 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 .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 . 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10、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
A . 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 . 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C . 良好的道德风尚 D . 发达的城邦教育
11、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
A . 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 . 社会的改造问题 C . 科学 价值与作用 D .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12、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方式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 . 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 . 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 . 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 . 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13、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A . 同苏联关系缓和 B . 与西欧竞争加剧 C . 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 . 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

1、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4、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高考卷Ⅰ)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