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0年高考化学一模试卷

年级: 学科:化学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锂-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续航能力强等特点。使用新型碳材料复合型硫电极的锂-硫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池放电时,X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B . 电池充电时,Y电极接电源正极 C . 电池放电时,电子由锂电极经有机电解液介质流向硫电极 D . 向电解液中添加Li2SO4水溶液,可增强导电性,改善性能
2、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一次性口罩”成为人们防护的必需品,用于生产下列这款口罩的材料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3、过氧化钠常用作供氧剂:2Na2O2+2H2O=4NaOH+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Na2O2的电子式: B . Na+的结构示意图: C . 氧元素的一种核素18O的中子数为10 D . NaOH中仅含有离子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B . 油脂的皂化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C . 聚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 蛋白质遇金属离子会变性
5、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
A . 碱性:KOH>NaOH B . 酸性:H2SO4>HClO C . 稳定性:HBr>HI D . 金属性:Mg>Al
6、工业制备硝酸的反应之一为:3NO2 + H2O = 2HNO3 + NO。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室温下,22.4 L NO2 中所含原子总数为3 NA B . 36 g H2O中含有共价键的总数为2NA C . 上述反应,生成1 mol HNO3转移电子的数目为NA D . 标准状况下,11.2 L NO中所含电子总数为5 NA
7、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 催化剂a表面发生了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 B . 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C . 在催化剂b表面形成氮氧键时,不涉及电子转移 D . 催化剂a、b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8、下列化学用语对事实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NaHCO3电离:NaHCO3=Na++H++CO32- B . Na2O2与CO2反应提供O2:Na2O2+CO2=Na2CO3+O2 C . 用Na2CO3溶液处理锅炉水垢中的CaSO4:CaSO4(s)+CO32-=CaCO3(s)+SO42− D . 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H2SO4溶液至Ba2+恰好沉淀完全:Ba2++OH-+H++SO42−=BaSO4↓+H2O
9、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 . 将 SO2 通入到滴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红色褪去 B . AgNO3 溶液滴入氯水中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淡黄绿色褪去 C . H2C2O4 溶液滴入 KMnO4 酸性溶液中产生气泡,随后紫色褪去 D . NO 遇空气变为红棕色
10、人造海绵的主要成分是聚氨酯,合成方法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M 属于芳香烃 B . N 与乙醇互为同系物 C . 合成聚氨酯的反应属于缩聚反应 D . 聚氨酯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
11、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目的

验证锌与硫酸铜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

探究亚硝酸钠的氧化性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室制备氨气

实验方案

A . A   B . B   C . C   D . D
12、苯甲醛在浓 NaOH 溶液中反应生成苯甲酸钠和苯甲醇,反应后静置,液体分层。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如下:

苯甲醛

苯甲酸

苯甲醇

沸点/℃

178.1

249.2

205.4

熔点/℃

-26

121.7

-15.3

溶解性(常温)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苯甲醛既发生了氧化反应,又发生了还原反应 B . 用分液法分离出有机层,再用蒸馏法分离出苯甲醇 C . 反应后的混合物直接加酸酸化,再用过滤法分离得到粗苯甲酸 D . 制得的粗苯甲酸可以用重结晶法进一步提纯
13、常温下,用0.1mol/LKOH溶液滴定10mL0.1mol/LHA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a点pH约为3,可以判断HA是弱酸 B . b点溶液:c(A-)>c(K+)>c(HA)>c(H+)>c(OH-) C . c点溶液:c(K+)=c(A-) D . 水的电离程度:c点>d点
14、为分析不同试剂是否对 H2O2 分解有催化作用,该小组向四支盛有 10mL5% H2O2 的 试管中滴加不同溶液,实验记录如下:

试管

滴加试剂

2 滴 1mol/L NaCl

2 滴 1mol/LCuSO4

2滴1mol/L CuSO4

和2滴 1mol/LNaCl

2滴 1mol/LCuSO4

和4滴1mol/LNaCl

产生气泡情况

无气泡产生

均产生气泡,且气泡速率从Ⅱ到Ⅳ依次加快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根据实验Ⅰ的现象,可得结论NaCl对H2O2分解没有催化作用 B . 根据实验II的现象,可得结论CuSO4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 C . 对比实验可得结论:浓度较大的NaCl溶液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 D . 综合对比以上实验可得结论:NaCl浓度对于CuSO4的催化作用有影响,NaCl浓度越大催化效果越明显。

二、推断题(共4小题)

1、有机物H( )是一种用于合成健脾,祛风,散寒药物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 +H2O(R, 是H或烃基)

可以是

回答下列问题:

(1)A含有的官能团是
(2)B的结构简式为
(3)将下列B→C的多步反应流程图补充完整(标明反应条件):

(4)由C和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D的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吸收峰;

b.物质F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G→H的反应为加成反应;

(6)E和F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氯化亚铜(CuCl)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也用作催化剂和杀菌剂。以硫化铜精矿为原料生产CuCl的工艺如下:

已知CuCl难溶于醇和水,溶于c(Cl-)较大的体系[CuCl(s)+Cl- CuCl2-],潮湿空气中易水解氧化。

(1)步骤1开始前需要对硫化铜精矿进行粉碎,目的是
(2)步骤1是“氧化酸浸”的过程,该过程生成蓝色溶液和浅黄色沉淀,化学方程式是
(3)步骤2是溶解过程,溶解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步骤3为主反应,Cu+的沉淀率与加入的NH4Cl的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反应的氧化产物是

②比较c(Cu+)相对大小:A点C点(填“>”、“<”或“=”);

③提高C点状态混合物中Cu+沉淀率的措施是

(5)步骤4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6)洗涤过程中不能用硝酸代替硫酸进行“酸洗”,理由是
3、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因此捕集、利用CO2始终是科学研究的热点。
(1)新的研究表明,可以将CO2转化为炭黑回收利用,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①碳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②整个过程中FeO的作用是

③写出CO2转化为炭黑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2)我国科学家用Fe3(CO)12/ZSM-5催化CO2加氢合成低碳烯烃反应,所得产物含CH4、C3H6、C4H8等副产物,反应过程如图。

催化剂中添加Na、K、Cu助剂后(助剂也起催化作用)可改变反应的选择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添加不同助剂,经过相同时间后测得CO2转化率和各产物的物质的量分数如下表。

①欲提高单位时间内乙烯的产量,在Fe3(CO)12/ZSM-5中添加助剂效果最好;

②加入助剂能提高单位时间内乙烯产量的根本原因是

(3)电解法转化CO2可实现CO2资源化利用。电解CO2制HCOOH的原理如右图所示。

①写出阴极CO2还原为HCOO的电极反应式:

②电解一段时间后,阳极区的KHCO3溶液浓度降低,其原因是

4、近年来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1)迪肯发明的直接氧化法为:4HCl(g)+O2(g)=2Cl2(g)+2H2O(g)。下图为密闭容器中, 进料浓度比 c(HCl) ∶c(O2)分别等于 1∶1、4∶1、7∶1 时 HCl 平衡转化率随温度 变化的关系:

①据图像可知反应平衡常数 K(300℃)K(400℃),(填“>”或“<”)。判 断理由是:

②若进料浓度比 c(HCl) ∶c(O2)等于 1∶1,400℃时,O2 的转化率是

(2)Deacon 直接氧化法可按下列催化过程进行:CuCl(s)+1/2O2(g)=CuO(s)+1/2Cl2(g) ΔH1=-20 kJ·mol-1 , CuO(s)+2HCl(g)=CuCl2(s)+H2O(g) ΔH2=-121 kJ·mol-1 , 4HCl(g)+O2(g)=2Cl2(g)+2H2O(g) ΔH3

若是利用ΔH1和ΔH2计算ΔH3时,还需要利用反应的ΔH

(3)在传统的电解氯化氢回收氯气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最近采用碳基电极材料设计 了一种新的工艺方案,主要包括电化学过程和化学过程,如下图所示:

阴极区发生的反应有Fe3+ + e- = Fe2+(写反应方程式)。

电路中转移1 mol电子,可生成氯气L(标准状况)。

三、实验题(共1小题)

1、某实验小组研究 FeCl3 溶液与 Na2SO3 溶液之间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配制 FeCl3 溶液时,先将 FeCl3 溶于浓盐酸,再稀释至指定浓度。结合化学用语说 明浓盐酸的作用:
(2)甲同学认为,上述实验在开始混合时观察到的现象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I中红褐色比 II 中略浅的原因是
(3)乙同学认为实验 II 可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为了探究反应的产物做了实验 III和生成物检验。

①取少量 Na2SO3 溶液电极附近的混合液,加入,产生白色沉淀,证明产生了 SO42-

②该同学又设计实验探究另一电极的产物,取少量FeCl3溶液电极附近的混合液,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证明产生了Fe2+

(4)实验 III 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5)实验小组查阅资料:溶液中 Fe3+、 SO32- 、OH-三种微粒会形成红色配合物并存在如下转化:

从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角度解释实验 I、II 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京市房山区2020年高考化学一模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