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0年高考化学二模试卷

年级: 学科:化学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下列图示的混合物不属于胶体的是(   )
A . 氯化钠注射液 B . 云雾 C . 稀豆浆 D . 烟水晶
2、糖类、油脂、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糖类、油脂、蛋白质均可水解 B . 纤维素和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 . 油脂属于酯类物质可发生皂化反应 D . NH4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可使蛋白质变性
3、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铁粉有还原性可作吸氧剂 B .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作干燥剂 C . 福尔马林能杀菌防腐可作食品保鲜剂 D . 明矾能水解形成胶体可作净水剂
4、117号元素Ts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Ts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 B . 还原性:I<Ts C . 原子半径:I<Ts D . 中子数为176的Ts的核素符号:
5、蜂胶中某活性物质X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X不具有顺式和反式结构 B . X不能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C . 1 mol X最多能与2 mol NaOH反应 D . 一定条件下X可发生加聚反应
6、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CH3COOH+C2H518OH CH3COOC2H5+H218O B . 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C . 二氧化碳分子的比例模型: D . NaCl溶液导电:NaCl Na++Cl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常温常压下,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约为0.2×6.02×1023 B . 1 L 0.5 mol·L−1 CH3COONa溶液中含有CH3COOH和CH3COO的总数约为0.5×6.02×1023 C . 标准状况下,1.12 L HCl气体中含有电子的数目约为0.9×6.02×1023 D . 0.1mol环氧乙烷( )中含有共价键的总数约为0.3×6.02×1023
8、以氮气和水蒸气为原料,电化学合成氨装置(电极不参与反应)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电极a连接电源的正极 B . OH向电极a迁移 C . 电极b的电极反应:N2+6e+6H+= 2NH3 D . 总反应:2N2+6H2O(g) 4NH3+3O2
9、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可以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B . 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 C .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 D . 收集NO2
10、下列关于离子检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取某盐溶液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溶液中含有NH4+ B . 取某溶液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滴加氯水,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中含有Fe2+ C . 取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D . 取某无色溶液通入Cl2 , 再加入CCl4 , 振荡,静置,下层呈紫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I
11、处理某废水时,反应过程中部分离子浓度与反应进程关系如下图,反应过程中主要存在N2、HCO3、ClO、CNO(C+4价,N-3价)、Cl等微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废水呈强酸性 B . 废水处理后转化为无害物质 C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lO+2CNO+H2O = N2+2HCO3+3Cl D . 每处理1 mol CNO转移3 mol e
12、CH4—CO2催化重整可以得到合成气(CO和H2),有利于减小温室效应,其主要反应为CH4(g)+CO2(g)⇌ 2CO(g)+2H2(g)   ΔH=+247 kJ·mol−1 , 同时存在以下反应:积碳反应:CH4(g) ⇌C(s) +2H2(g)    ΔH=+75 kJ·mol−1;消碳反应:CO2(g) +C(s) ⇌2CO(g)   ΔH=+172 kJ·mol−1 , 积碳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一定时间内积碳量和反应温度的关系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高压利于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并减少积碳 B . 增大CO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有助于减少积碳 C . 温度高于600℃,积碳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消碳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积碳量减少 D . 升高温度,积碳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消碳反应的K增大
13、将镁条置于pH=8.4的饱和NaHCO3溶液中,镁条表面产生气体a,一段时间后产生白色沉淀b。继续进行如下实验:

Ⅰ.将a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继而通过足量NaOH溶液,再通入肥皂液,出现气泡,点燃气泡听到爆鸣声;

Ⅱ.向沉淀b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且产生无色气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饱和NaHCO3溶液中,c(CO32−)<c(H2CO3) B . 气体a中含有CO2和H2 C . 沉淀b是MgCO3 D . CO2可能是HCO3水解被促进产生的
14、探究甲醛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⑴向6 mL 6 mol·L−1 NaOH溶液中滴加8滴2%CuSO4溶液,振荡,加入0.5 mL15%甲醛溶液,混合均匀,水浴加热,迅速产生红色沉淀,其周围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⑵反应停止后分离出沉淀,将所得沉淀洗净后加入浓盐酸,不溶解。

⑶相同条件下,甲酸钠溶液与新制的Cu(OH)2反应,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已知:Cu2O [CuCl2] , 甲醛是具有强还原性的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红色沉淀的主要成分不是Cu2O,可能是Cu B . 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后得到红色固体,气体中一定含有CO C . 从甲醛的结构  推测,其氧化产物可能为碳酸( ),因此实验中得到的无色气体是CO2 D . 含有-CHO的有机物都可以被新制Cu(OH)2氧化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1、某铜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为80%~90%,还含有Fe等。通常用间接碘量法测定其中Cu的含量,步骤如下:

Ⅰ.称取a g样品,加入稀H2SO4和H2O2溶液使其溶解,煮沸除去过量的H2O2 , 冷却后过滤,滤液定容于250 mL容量瓶中;

Ⅱ.取50.00 mL滤液于锥形瓶中,加入NH4F溶液,控制溶液pH为3~4,充分反应后,加入过量KI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溶液呈棕黄色;

Ⅲ.向Ⅱ的锥形瓶中加入c mol·L−1 Na2S2O3溶液滴定,至锥形瓶中溶液为浅黄色时,加入少量淀粉溶液,继续滴至浅蓝色,再加入KSCN溶液,剧烈振荡后滴至终点;

Ⅳ.平行测定三次,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平均为v mL,计算铜的质量分数。

已知:ⅰ.F与Fe3+生成稳定的FeF63−(无色)。

ⅱ.I2在水中溶解度小,易挥发。

ⅲ.I2+I ⇌ I3(棕黄色)。

ⅳ.I2+2Na2S2O3= 2NaI+Na2S4O6(无色)。

(1)Ⅰ中Cu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
(2)Ⅱ中Cu2+和I反应生成CuI白色沉淀和I2

①加入NH4F溶液的目的是

②Cu2+和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加入过量KI溶液的作用是

(3)室温时,CuSCN的溶解度比CuI小。CuI沉淀表面易吸附I2和I3 , 使测定结果不准确。Ⅲ中,在滴定至终点前加入KSCN溶液的原因是
(4)样品中Cu的质量分数为(列出表达式)。
2、研究1,3-丁二烯和Br2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加成时的反应:

  ;

文献:Ⅰ.一般情况,在相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活化能(E)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小。

Ⅱ.1,3-丁二烯和Br2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加成时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如下:

(1)已知:

    ΔH1=-a(a>0) kJ·mol−1  ;     ΔH2=+c(c>0) kJ·mol−1

①稳定性:A B(填“>”、“=”或“<”)。

②气态1,3-丁二烯和液态Br2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加成生成液态B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探究1,2-加成和1,4-加成的影响因素。

实验1  将1,3-丁二烯和Br2以物质的量之比1∶1加成,不同温度,相同时间内测定A和B在产物中的含量,低温时产物以A为主,较高温时以B为主。

实验2  加热实验1中低温时的反应产物,A的含量减少,B的含量增大。

实验3  在实验1的基础上,充分延长反应时间,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产物中B的含量均增大。

①结合反应过程和能量变化的示意图,解释实验1中低温时产物以A为主的原因:

②说明实验2中,升高温度,A转化为B经历的物质转化过程:

③综上所述,有利于1,4加成的措施是

3、某小组电解K2Cr2O7溶液,研究过程如下:
(1)实验一 电压不同时,用石墨电极电解硫酸酸化的pH=2.5的饱和K2Cr2O7 溶液,实验现象如下:

电压/V

实验现象

2.0

阳极缓慢产生少量气泡,阴极没有气泡

3.0

阳极产生较多气泡,阴极产生少量气泡

>5.0

两极均快速产生大量气泡,阴极产生气泡的速率约为阳极的2倍

阳极产生的气体是

(2)电压为2.0 V时,阴极区检出Cr3+ , 结合实验现象判断在阴极放电的主要离子是
(3)电压高于5.0 V时,被电解的主要物质是
(4)实验二 探究其他因素对电解K2Cr2O7溶液的影响。用相同强度的稳恒电流(单位时间内转移的电子数始终相同),分别电解3份500 mL相同浓度的K2Cr2O7溶液,电解时间均为30 min。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

电极材料

阴极:石墨

阳极:石墨

阴极:石墨

阳极:石墨

阴极:石墨

阳极:铁

加入的物质

1 mL浓硫酸

1 mL浓硫酸、

少量硫酸铁

1 mL浓硫酸

电极表面是否产生气泡

两极均产生气泡

两极均产生气泡

阴极:产生气泡

阳极:无明显气泡产生

Cr2O72−还原率/%

12.7

20.8

57.3

阴极变化

实验结束后取出电极,仅Ⅰ中阴极上附着银白色固体,经检验为金属Cr

对比Ⅰ、Ⅱ可知,阴极表面是否析出金属Cr,以及Ⅱ中Cr2O72−的还原率提高均与填离子符号)有关。

(5)Ⅲ中Cr2O72−还原率较Ⅰ、Ⅱ有较大提高,分析其原因:

①阳极区:阳极反应:,进而使Cr2O72−被还原。

②阴极区:由于,进而促进了Cr2O72−在阴极区被还原,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6)工业上处理含Cr2O72−的废水,用铁作阳极,控制一定的电压,初始pH为3~4,将Cr2O72−最终转化为难溶的Cr(OH)3除去,结合上述实验,电压不宜过高、pH不宜过小的目的,除节约成本和防止腐蚀设备外,还有
4、某炼锌厂利用含ZnO的烟尘脱除硫酸工艺烟气中的SO2制ZnSO4

已知:Ⅰ.ZnSO3· H2O微溶于水,ZnSO4易溶于水。

Ⅱ.25℃时,溶液中S(+4价)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随pH变化曲线如下图。

          

Ⅲ.O3为强氧化剂,1 mol O3被还原转移2 mol e , 同时生成1 mol O2

(1)SO2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2)ZnO将SO2转化为ZnSO3· H2O的化学方程式是
(3)将ZnSO3· H2O悬浊液转化为ZnSO4时,因其被O2氧化的速率很慢,易造成管道堵塞,实验室模拟O3氧化解决该问题。初始时用盐酸将5% ZnSO3悬浊液调至 pH=3.5,以一定的进气流量通入O3 , 研究O3氧化ZnSO3· H2O,其中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

①pH=3.5的溶液中含S(+4价)的离子主要是

②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减小,此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解释O3氧化可防止管道堵塞的原因:

三、推断题(共1小题)

1、培哚普利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ⅰ.

ⅱ.DCC是一种很强的脱水剂。

(1)芳香烃A的名称是
(2)B→C所需的试剂及条件是
(3)C→D的化学方程式是
(4)D→E的反应类型是
(5)F的结构简式是
(6)K存在互变异构体K′,G可由如下路线合成:

①X含有五元环和碳碳双键,其结构简式是

②上述合成培哚普利的路线中,将Y转化为G,再与F反应,而不直接用Y的主要目的是,与合成路线中填字母)的转化目的相同。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京市西城区2020年高考化学二模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