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 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___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__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文字篆刻极佳,有__________之妙。但内容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_________。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__________),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A .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 .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 .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 .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
A .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 B .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 C .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 D .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A .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 .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C .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 .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①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②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③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 . 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C .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D .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2)
A .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 . 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C .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D . 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A . 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 . 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 .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 .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以及很多从校园外特地赶来的人,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说。她还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 B .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 C . 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 D . 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开头的景物描写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同时也在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 B . 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 C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 D . 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3)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瞑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得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 . 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 . 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D .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
(3)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 , 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 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 , 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 , 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改动)

【注释】①料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②⑤:官名。③羖:公羊。④累绁:用绳索捆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 . 已而鲁,斥乎齐    去:到达 C . 昔秦穆公国小处    辟:偏僻 D . 吾即 , 若必师之    没:死
(2)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 (2)
A .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 .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 .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 .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 . 孔子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后来他以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 . 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 . 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②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度大庾岭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注释】①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翥,zhù,飞。③西汉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A .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 B .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 C .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 D . 尾联以间接抒情作结,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
(2)这首诗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共1小题)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2)《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要实事求是。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3)《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六、语言表达(共2小题)

1、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儒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的根本在于人们对体现为仁爱、和谐、道德、礼仪、义利、孝亲、德治、民本、人格、修养等而非其宗教性的儒学精神认知、认可和践行的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的儒学自身的内发力。

2、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文体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①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②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③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④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七、命题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