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开发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第27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全球总决赛上,22岁的山西小伙张国栋与全球269位记忆高手同台竞技,最终获得“世界记忆大师”。 B . 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C . 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中国人读书报告》显示,杭州图书成交人数排名全国第七,然而也是全国二手书流出量排名第五的城市。 D . 设计标准达到多个“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通车,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大大降低了粤港澳三地的通勤时间。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小题)

1、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正确的汉字,并判断①③两个句子,各是什么复句。

第一组

第二组

字音

释义

旧时泛指读书人

沾湿、润泽

追求

鸭子

例句

①不管自己是否承认,      家的文化思想都早已融入国人的意识之中。

②好书是文字浓缩的最精华的念头,好像一锅灼热久远的煲汤,      养着后人的神经。

③因为我们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所以要心无旁      地望着前方。

④人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可悲的是,人们往往对繁华趋之若      ,对寂寞却无半点倾慕。

①是      复句;③是      复句。

三、句子默写(共1小题)

1、古诗文填空。
(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2)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5)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颔联“            ”,即景生情,伤感惆怅,写得真切而又空灵。
(6)文章作法丰富多样,不能拘泥。要学会“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即直抒胸臆;也要学会“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欧阳修《醉翁亭记》)

四、名著阅读(共1小题)

1、名著阅读。
(1)结合你对《艾青诗选》的阅读,判断下面三首诗中哪一首是艾青的诗歌,并写出判断的依据。

(甲)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乙)

笑的是她的眼晴,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丙)

黄昏降落到我们的旷野,

快乐的火焰就升起了——

它在黝黑的树林下面,

闪耀着炫耀的红光……

白色的烟像夜间的雾,

迷漫了山谷的树林,

跟随着秋天晚上的风

徐缓地流散到远方……

在白烟的树林里,

在篝火的照耀里,

映着几个农夫和农妇

背负着收获物晚归的暗影。

(2)以下是金圣叹对《水浒传》中两位英雄好汉的评价,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各举一个他们的事例。

①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鲁处,他也有些粗鲁;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

②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个入得他眼。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骑马

莫泊桑

    这可怜的一家人,仅仅靠丈夫海克托在海军部当科员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结婚之后,添了两个孩子,原来甚为拮据的日子,变本加厉,演化为寒碜、自惭形秽、却又遮遮掩掩的生活,那种破落贵族仍硬撑门面的尴尬生活。

    这一家子一直在清苦的重压下喘息,平时从来没有什么休闲活动,只有在星期天去香榭丽舍大街溜达溜达,或者清淡季节有同事送来赠券时,到剧场去免费看一两场戏。

    可是,这一年快到开春时,科长委派他办了一桩额外的差事,因此,他得到了三百法郎的特别奖金。

    这笔钱拿回家后,夫妻俩讨论了许久,决定用这笔钱带全家到乡下去玩,并在那里举行野餐。

    “我保证,”海克托大声说,“只此一回,下不为例,这次我要为你、孩子和女佣,租一辆四轮大马车,而我自己,租一匹马骑着去,这对我的健康有好处。”

    整整一个星期,全家对这次计划中的郊游,谈论个没完没了。

    海克托每天晚上从办公室回来,就抱过大儿子,让他骑在自己的腿上,使劲地将他颠得一上一下,对他说:“喏,下星期天郊游时,你老爸就要这么骑着马跑。”

    于是,小孩也就整天跨在椅子上,拖着椅子满客厅里跑,嘴里喊道:“这是爸爸在骑马。”

    女佣一想到男主人将骑着马伴随马车而行,则以赞赏膜拜的眼光看着他。每顿饭她都听他大谈骑术之妙以及他当年在父亲庄园里英勇驭马的经历。

    他兴高采烈地搓着双手,一再对妻子吹嘘说:“要是给我一匹烈性子的马,那我才高兴呢,你就瞧我怎么骑上它吧;只要你愿意,我们从布洛涅森林回来时,可以走香榭丽舍大街。那一定很露脸很神气,要是能碰上部里的同事,那就最好不过了,单凭这一点,就足以叫那些上司对我刮目相看。”

    郊游那一天,马车与马同时来到家门口。等大家都在车里坐定之后,他查看了一下马鞍的肚带,而后,脚踩一只马蹬,纵身一跃,坐落在马背上,那畜生一感到背上有重负,便蹦跳了起来,差一点把这位骑士摔了下去。

    海克托不胜惊慌,好不容易才把这畜生稳住。这一行人马终于上路了。

    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他。他策马小跑,在马背上大起大落,屁股还没有落鞍,就又往上一纵,像要蹦入空中。有时,他又似乎要匍匐在马颈上,两眼直视前方,面部肌肉紧绷,面色煞白。

    马车的颠簸、欢乐的气氛与清新的空气,使得两个小家伙兴高采烈,发出阵阵尖叫。海克托远远地回过头对妻子说:“别让孩子们这么尖叫,否则马一狂奔,我就会失控。”

    一家人在维西奈树林的草地上用了午餐后,按照他们事先的决定,一行人马经由香榭丽舍大街打道回府。

    刚过凯旋门,海克托的坐骑突然又亢奋起来,它穿过车流,朝着马厩的方向,急速奔跑,海克托使尽全身解数进行驾驭,但无济于事。

    家人坐的那辆马车被远远抛在后面,快到工业宫时,那牲口眼见前方道路空阔,便向右一拐,狂奔起来。这时,正有一个穿着围裙的老妇人在过马路,她慢吞吞地迈着步子,恰巧挡住了海克托全速飞奔而来的去路。骑士无法控制自己的坐骑,将她撞个正着,她一连翻了三个跟头,滚到十步开外,摔得衣衫凌乱不堪。

    海克托闯祸了。

    在警察局里,他只对事实作了简单的说明,通报了自己是海军部的科员,名叫海克托。然后,大家就等候着受伤者的消息。打听消息的警察回来说老妇人已经恢复知觉,但她说自己受了内伤,感到很难受。她是一个替人料理家务的女佣,六十五岁,名叫西蒙大妈。

    海克托跑到药房,只见那老妇人躺在一张椅子上呻吟,两手一动也不动,面部毫无表情。两位医生仍在为她查伤,胳膊腿都没有骨折,但恐怕有内伤。

    他回家,见妻子正泪流满面地等他,他安慰说:“没有什么要紧的,再过几天,西蒙大妈就会疾愈的。”

    第二天下班后,他去探看西蒙大妈的病情,见她正在喝浓香浓香的肉汤,显得很心满意足。

    “喂,怎么样啦?”他问。

    她答道:“哎哟,我可怜的先生,没有半点好转,我觉得是毫无希望了,没有任何起色。”

    医生说,还得观察观察,因为,说不定会有某种恶化。

    于是,他又等了三天,再去看时,老妇人满面红光,双目有神,但她一看见海克托,就呻吟起来:“我动不了啰,可怜的先生,我再也动不了啰,看样子,我就这么残废了,一直到死。”

    海克托背上打起一阵寒战,他询问医生,医生举起双手,表示无可奈何:“有什么法子呢,先生,我也不知道。只要我们去抬她,她就大叫大嚷。就连挪动一下她的坐椅,也要尖声惨叫。”

    老妇人在一边听着,一声不吭。

    又过了一周,两周,一个月,西蒙大妈仍然没有离开她的靠背椅。她从早到晚,吃不停嘴,越来越发福了。

    海克托不知如何是好,他每天都来,每天都见她过得心安理得,她总这么平淡地对他宣称:“我这辈子是动不了啦,我可怜的先生,我是动不了啦!”

    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妻子总要焦急地问他:“西蒙大妈怎么样了?”

    每次他都绝望而沮丧地答道:“还是老样子,一点儿也没变!”

    他家已雇不起女佣了,只得将她辞退。他们更加缩衣节食,即使如此,那笔额外的奖金全都补贴家用花光了。

(1)阅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开端——额外获得奖金,决定租马郊游;

发展——      

商潮——难以驾驭坐骑,撞倒西蒙大妈;

结局——      

(2)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试分析文中两处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①他策马小跑,在马背上大起大落,屁股还没有落鞍,就又往上一纵,像要蹦入空中。

②老妇人在一边听着,一声不吭。

(3)文中几次提到“香榭丽舍大街”,有什么样的作用?联系全文回答。
(4)莫泊桑常常对自己笔下的小人物进行无情的批判,而又充满无限的同情。本文也是如此,试以“海克托”为例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稚子不识白蜡烛,是孤陋寡闻吗?

【新闻事件】

    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有20年的教龄,这周竟然被一个三年级小朋友问傻了!当天,她上的是实验课,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跑到她身边,拿着蜡烛偷偷问:“老师,这个是什么?”

    后来给另一个班上课,孙老师留了个心眼,实验前就指着蜡烛问全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个同学倒是答对了,但根据举手情况,她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这是蜡烛”,仍有孩子在实验报告里写“蜡烛是塑料做的”。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根本没明白蜡烛是用什么做的,用途是什么。

(摘自《钱江晚报》)

【媒体观点】

    这则新闻背后,可以看出很多孩子的生活由父母一手包办,缺乏常识。杭州留下小学科学仰毅明老师告诉记者,之前班里有许多学生,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让碰,更不要提动手操作。六年级学习“工具与机械”单元,要求孩子们将教室橱柜上的螺丝狩下来,结果很多孩子还是人生第一次碰螺丝刀。没有生活阅历,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无法活学,只能靠死记硬背。

(摘自《钱江晚报》)

    看似很传统、很落后的白蜡烛,确实有几分“自古以来”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因为BP机、5寸软盘的过时而奇怪,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倒会有“怀古”之心。唐诗有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其实在古代,点蜡烛是达官贵人才有的待遇。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白蜡烛也是70年代刚刚普及的现代产品。我们不必感慨白蜡烛从孩子们的认识中消失,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合乎知识更迭规律的。

(摘自新浪网)

    教材固然需要与时俱进,尽可能贴近现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但更值得担忧的是学生缺乏生活常识,而其背后往往折射家庭教育中的娇生惯养问题。比如划火柴点燃酒精灯,一看突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吓坏了,很多学生都不敢点,怕被烫伤。如果不是从小呵护过度,何以至此?不识蜡烛和火柴,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只会纸上谈兵,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套中人”。

(摘自人民网)

【网友评论】

    网友一:蜡烛就是蜡烛,应先不管颜色,先教孩子们怎么区分蜡烛与塑料以及各自在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加深孩子们的认识与实践,这才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网友二:蜡烛已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了,确实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但一想,当我们的孩子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茫然不知何物,着实有点遗憾。

我:作为学生,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针对“稚子不识白蜡烛”,各方见解不一,请阐述两种主要观点。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内涵。

①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有“怀古”之心。

②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会沦为“套中人”。

(3)“新浪网”引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网友引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处古诗句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
(4)请在“网友评论”区添加一条评论,先表明观点,再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述。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菱溪石记

(宋)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 , 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杨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悴卒,而乃能知赏奇异,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①伪吴:唐末杨行密在淮南一带称王,刘金为其大将,后世称其政权为“伪吴”。

菱溪大石(节选)

(宋)欧阳修

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溪旁人见其可(责怪) B . 而乃能知赏奇异(可爱) C . 予感夫人物之兴(废弃) D . 况欲有此石乎(长久)
(2)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B .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C .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D .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②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4)《菱溪大石》前四句对大石的描写,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欧阳修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为什么自己又“曳以三犊载两轮”呢?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七、作文(共2小题)

1、阅读以下文言短文,按要求改写。

    谢公与客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要求:从“谢公”或“客”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将这则短文改写成150字左右的故事。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三个程序员在一起工作时,发现了一个错误。第一个程序员是一个新手,他马上表态:“不好意思,我马上检查一下,可能是我哪里搞错了。”第二个程序员是个老油条,他说:“绝对不是我的错,我敢保证是微软的bug(漏洞),微软开发产品也太不负责了。看吧,当初我就说过,这不,歇菜了吧!”第三个程序员是他们的头儿,他说:“我刚才检查了一下,是微软的一个bug,但是他们不可能理会我们这种小公司。不过,我们可以换一个办法,绕过这个问题。”

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三个人三种不同的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呢?

要求:①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自拟题目,写一篇600至800字的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开发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