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0小题)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所以具有高效性 B .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均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C . 酶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被分解 D .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都会使酶失活
2、下列能正确反映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是(    )

A . B . C . D .
3、下图一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示意图,图二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则可用来表示当温度为2a时生成物量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 曲线1 B . 曲线2 C . 曲线3 D . 曲线4
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功能细胞中,酶的种类相同 B . 加酶洗衣粉中常添加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C . 酶在完成催化作用后即降解为氨基酸或核苷酸 D . 用包埋法将果胶酶固定化后,其活性明显增强
5、果子酒放久后易产生蛋白质沉淀而使酒浑浊,加入少量菠萝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质沉淀,防止浑浊,而加别的酶(如氨基酸氧化酶等)则无济于事,这说明(    )

A . 酶的催化作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B . 酶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C .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特点 D .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特点
6、用打孔器打出6块滤纸小圆片编号C1-C6 , 浸在一块点样瓷板6个凹穴(C1-C6 , 凹穴中滴加等量相应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用镊子将小圆片放在同一淀粉琼脂培养基上的不同位置,37℃孵育30min,倒入碘液1min后洗去碘液,观察培养基上相应位置是否产生透明圈(不产生蓝黑色的范围),结果如下表所示,对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编号

所加溶液

实验现象

C1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

透明圈直径较小

C2

稀盐酸

无透明圈

C3

稀碳酸钠溶液

无透明圈

C4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盐酸

透明圈直径很小

C5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碳酸钠溶液

透明圈直径最大

C6

蒸馏水

无透明圈

A .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绿豆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 . C4、C5为实验组,C1和C 2、C 3、C6均为对照组 C . 该实验说明绿豆淀粉酶在弱碱性环境中活性较高 D . 若在C 4凹穴中再滴加2滴稀碳酸钠溶液后重复该实验,实验结果与C5相同
7、下列关于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但不一定需要高尔基体 B . pH较低时一定会影响酶的活性,但温度较低时则不一定会影响酶的活性 C .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不一定比无机催化剂显著 D . 所有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
8、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酶都是以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 . 酶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 C . 同一种酶只能存在于分化程度相同的活细胞中 D . 胃蛋白酶在胃内可多次发挥作用因而具有高效性
9、在图所示的实验中,属于自变量的是(    )

A . 催化剂 B . 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C . 产生气泡量 D . 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量
10、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具有高效性,原因是其能明显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 . 过酸、过碱都可能导致酶分子空间结构的改变 C . 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可采用过氧化氢作底物 D .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林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11、图甲表示酶催化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该酶促反应生成氨基酸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图甲中b可以表示二肽 B . 图甲中a与b结合后,a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C . 适当降低温度,图乙中的M值不变 D . 图乙中c~d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酶的数量有限
12、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其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

酶浓度

0%

1%

2%

4%

5%

(乳糖浓度为10%)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100

200

实验二

乳糖浓度

0%

5%

10%

20 %

30%

(酶浓度为2%)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65

65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 B . 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 C . 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 D . 实验二若提高反应温度条件5℃,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
13、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 . 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 . 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 . 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
14、下图表示不同pH及温度对某反应产物生成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增大 B . 在30℃-37℃范围内,该酶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5℃ C . 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D .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15、下列有关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中,不正确的是(    )

A . 若有大量气体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B . 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率加快 C . 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 D . 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
16、下图中的曲线是用H2O2作实验材料,根据有关实验结果绘制的。其中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是(    )

A . B . C . D .
17、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下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滴在琼脂块上,可见其上面呈蓝色的斑块个数是(    )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18、如图坐标曲线中的1表示最适温度时反应物浓度与酶的关系,如果将反应温度略微升高或向反应混合物中再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变化后的曲线最可能的分别是(    )

A . 2、4 B . 3、2 C . 4、2 D . 3、4
19、下列有关酶的四个实验设计,其中最科学、严谨的是(    )

实验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步骤

A

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2mL3%H2O2溶液+1mL过氧化氢酶,保温5min后观察

对照组:2mL3%H2O2溶液+1mL蒸馏水,保温5min后观察

B

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实验组:2mL3%可溶性淀粉溶液+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后,碘液检验

对照组:2mL3%蔗糖溶液+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后,碘液检验

C

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5mL3%的可溶性淀粉+2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min将溶液温度升高5℃,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向三支试管中各依次加入2mL3%可溶性淀粉溶液、1mL不同pH的缓冲液,1mL新鲜唾液,在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后,斐林试剂检验

A . A实验 B . B实验 C . C实验 D . D实验
20、可以用“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进行解释的生物学现象是(    )

A . “沸水浸泡过的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不佳”和“低温保存的食物不易腐败” B . “人发高烧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和“寒冷时,人不由自主地打寒战” C . “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不再催化蛋白质水解”和“胰岛素只能注射” D . “高原反应”和“不能用纯氧抢救煤气中毒的病人”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1、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      ,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      。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      ;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      。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      

(2)小麦淀粉酶包括阿尔法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      。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      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2、下表是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记录。请回答:

实验操作分组

甲组

乙组

丙组

① 向试管中加入唾液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② 向试管中加入可溶性的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③ 控制温度

0℃

37℃

60℃

④ 将唾液淀粉酶溶液与可溶性淀粉溶液混合振荡后分别保温5min

⑤ 向试管中滴加碘液

1滴

1滴

1滴

⑥ 观察实验现象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该同学在此实验操作过程中至少需要      支试管。

(2)若实验结束后,将甲组的温度调节到37℃,保温一段时间后,甲组的实验现象是      ,原因是      

(3)在该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思路是      

(4)若将实验中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      ,为什么?      

  

3、下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

(1)甲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      ,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化学反应。

      代表麦芽糖酶。酶催化作用的原理是      

 

(2)乙图中,如果温度升高5℃,催化速率将变      ,限制f~g段上升的因素是            (能/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3)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B、C、D、E 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 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 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 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 mL,摇匀。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第一处:      

第二处:      

 

4、为探究不同离子对肠淀粉酶(最适pH为8)活性的影响,某同学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其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及试剂

实验步骤

1号1%NaCl溶液(mL)

2号1% CuSO4溶液(mL)

3号1% Na2SO4溶液(mL)

4号蒸馏水(mL)

①加入试剂

1

1

1

1

②加入pH 8缓冲液(mL)

1

1

1

1

③加入1%淀粉溶液(mL)

1

1

1

1

④加入肠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⑤各试管室温下反应2min

⑥加入刚配制好的斐林试剂1mL

⑦将各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⑧观察、记录结果

深砖红色

无砖红色

(或浅蓝色)

浅砖红色

浅砖红色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无关变量是      

 

(2)四组实验中属于空白对照的是      号试管的实验。

 

(3)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比较3号与4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对肠淀粉酶催化活性没有影响。

②比较2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有抑制作用。

③比较1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有促进作用。

5、下图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A、B、C、D四种酶的催化效率示意图,请根据曲线所示回答问题:

(1)酶的作用原理就是降低了代谢反应的      


(2)当为10℃时,催化效率达到最大值的酶为      


(3)能说明温度对人体内酶活性影响的曲线是      ,因为      


(4)对于一般情况而言,      曲线很可能是错误,因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同步训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