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训练(共4小题)

1、选出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伤仲永》选取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临川先生文集》。 B .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法国作家都德所写,主要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了莫泊桑、屠格涅夫、福楼拜和左拉的性格特点。 C .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D . 《社戏》选自鲁迅的《呐喊》,描写“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生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2、下面的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B .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C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 D .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记述了挪威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
3、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横线上应填的选项是(    )

葱岭脚下则是五颜六色的石头,紫红、黛青、黧黑、奶白、豆绿。传说,这里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地方,不周山就是葱岭。这色彩缤纷的石头,就是女娲补天之石吗?               。在这块沧桑的大地上,今天,一代一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人,从内地来到边疆,润色葱岭、美化葱岭。

①唐朝在此设立了“葱岭守捉”,高僧玄奘经此讲经月余,然后去天竺国取经。

②当年周天子姬满曾驾着八骏到过这里。

③1876年左宗棠率军挺进新疆,驱除外寇,拱卫了这片神圣的国土。

④汉朝的都护曾到此驻守。

A . ③①④② B . ②④①③ C . ①④②③ D . ④①③②
4、下列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本文有详有略,详写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乡间生活和社戏后的余波。 B .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这句话选自《观舞记》,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两姐妹舞姿的柔美。 C . 《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写的笔记体小说《虞初新志》,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D .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神话。特点是: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

二、诗文原句填空。(共6小题)

1、诗歌默写。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        。

       ,闲敲棋子落灯花。

        ,青山独归远。

④正是江南好风景,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       

⑥未至,道渴而死。             。

⑦地不满东南,       。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            ”来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3、《夸父逐日》的结尾句“            ”,使故事增添诗意,突出表现了夸父勇敢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精神的可贵。


4、《渡荆门送别》中表达诗人对故乡山水无限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6、《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观点的句子是:“                  。”

三、翻译下列句子。(共7小题)

1、翻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翻译: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翻译:怒而触不周之山。


4、翻译:天柱折,地维绝。


5、翻译:故水潦尘埃归焉。


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四、阅读题。(共2小题)

1、                                                                                                    李  拯

①读罢韩愈的《劝学解》,脑海中常常浮现当年场景:国子先生韩愈晨入太学,正欲对学生传道授业,言未毕而遭学生反问,“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不知虑此,反教人为?”然而,正是在这命与仇谋的艰难境遇中,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信念,才更显珍贵。

②如冬梅,因寒风来袭而愈显其幽香;如煅剑,因用力敲打而益增其锋芒。在韩愈身上,勤奋是逆境的坚守,是日常的修炼,有着夸父逐日的执着,蕴含水滴石穿的坚忍。就此而言,稍有懈怠,略有迟缓,则不可谓之勤矣。曾国藩曾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弛则百处懈矣”。

③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青年毛泽东常常以此自警自励。心勤而身懒,则无非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口勤而手懒,则不过是眼高手低、口惠而实不至;昨勤而今懒,则必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懈怠的病菌一旦侵入,就会四处扩散,不断摧营拔寨,直到腐蚀整个肌体、攻陷精神城堡,矢志勤奋又怎能不慎独慎微?

④观历史兴亡之变,察古今成败之理,功败垂成也好,功亏一篑也罢,失败往往是走过了90步,却不能坚持走完剩下的10步。一部二十四史,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年轻时底定江南、雄姿英发,在位日久而锐气渐消、惰气益长,晚年沉迷佛法,终至身死国灭,感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以史为镜,懒惰之害,懈怠之危,于斯见矣!

⑤晚清洋务大臣曾国藩,既是书斋里的饱学之士,也是疆场上的建功之将,而最令后人称道的,还是他的修身功夫与勤奋精神。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坚持每天记日记,某天晚上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写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真可谓下流”。

⑥有这种自省,才能不为懈怠所缚、不为成绩所惑;有这种自律,才能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声色所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没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忍,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修炼,哪能轻易见到彩虹?

⑦韩非子阐述竞马的要诀,其一就是“不耻最后”。不怕梦想太遥远,就怕不能坚持到底;不怕目标太远大,就怕懒惰磨损了斗志。追逐梦想的人应该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坚持勤奋、驰而不息,纵然山重水复,也必会柳暗花明,在险峰之上收获无限风光。

(1)文章开头举韩愈的事例有何作用?

(2)请简要概括③节的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引用韩非子阐述竞马的要诀“不耻最后”?

(4)结合文章内容,再举一例,论述我们如何能使自己不“一处弛则百处懈”?

2、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 , 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霁(jì)威:息怒。霁:收敛。②严装:装备整齐。③鹞:猛禽。④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逢上怒甚        

或             

谒告上冢       

 尝             

(2)与“而有胆略”中“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A . 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B . 怒而触不周之山《夸父逐日》 C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D . 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4)这篇文章写了哪两件李世民害怕魏征的事?

(5)看完全文,你觉得李世民是个怎样的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