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同步训练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11小题)

1、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 . 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 . “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 . 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2、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 . 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 . 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 .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3、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 .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 .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 .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填空。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      ,它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5、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      之情。

7、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8、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9、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10、诗的颔联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11、按要求默写。

渡远荆门外      

江入大荒流      

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二、能力提升(共9小题)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2、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
3、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5、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6、读《渡荆门送别》,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7、《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

8、“大荒”一词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9、诗中描写“水中映月图”的诗句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同步训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