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上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同步训练
年级:七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根的生长是由于( )
A . 根冠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分生区不断产生新细胞
B . 根冠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C . 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成熟区形成了大量的根毛
D . 分生区不断的产生新细胞,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2、小麦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分,下图是小麦根尖的结构图,吸水的主要部位和生长最快的部位分别是( )
A . ①和②
B . ②和③
C . ①和③
D . ②和④
3、移栽黄瓜幼苗时,根部总是带有一个土团,目的是为了保护什么结构不受伤害( )
A . 叶片
B . 幼茎
C . 根毛
D . 花
4、根尖的表面被称为“根冠”的结构保护着。随着根在土壤里不断伸长,根冠的外层细胞不断磨损,但根冠从不会因为磨损而消失,原因是( )
A . 分生区细胞能分裂和分化补充根冠细胞
B . 根能够长出根毛
C . 根冠细胞特别耐磨
D . 伸长区细胞能伸长到成熟区
5、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最活跃的部位是( )
A . 根冠
B . 成熟区
C . 分生区
D . 伸长区
6、根尖中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
A . 根冠
B . 分生区
C . 伸长区
D . 成熟区
7、与根的生长发育有关的部位是( )
A . 根冠和分生区
B . 分生区和伸长区
C . 分生区和成熟区
D . 伸长区和成熟区
8、在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中,各组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应该( )
A . 以最大值作为测量结果
B . 以这几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C . 以最小值作为测量结果
D . 各组重新做实验,直至测量的数据一致
9、植物根尖结构中分裂最旺盛的部位是( )
A . 成熟区
B . 伸长区
C . 分生区
D . 根冠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根生长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多,这是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的
B . 在植物根尖的结构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冠
C . 根尖和芽尖之所以具有分裂能力,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分生组织
D . 植物生长只需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11、在下列结构中,使根不断向土壤深层推进的是( )
A . 根冠和生长点
B . 分生区和伸长区
C . 根冠和伸长区
D . 伸长区和成熟区
12、关于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根能长长是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和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B . 植物根的细胞液的浓度低于土壤水溶液浓度时,根从土壤中吸水
C . 根只有向地生长的特性
D . 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冠
13、大豆根在土壤里生长,根冠的外层细胞常被土壤磨损,但根冠仍能保持原来的形状,这是因为( )
A . 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B . 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C . 根冠细胞分裂
D . 根毛区细胞的突出
14、植物的根尖能够不断向前伸长,最主要的部位是( )
A . 分生区
B . 伸长区
C . 根冠
D . 成熟区
15、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探究“根的哪一部位生长最快”实验时的红小豆根尖描线,第二天观察到的m应该是( )
A . 根冠
B . 分生区
C . 伸长区
D . 成熟区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根的生长一方面靠 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 使细胞体积不断增大.
2、根生长的主要部位是 ,而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
3、根的长长与根尖中的 有关;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因为该处生有大量的 。
4、探究根生长最快部位使用的方法是 法.选择材料必须是 的幼根.
5、在蚕豆根尖上画上等距离的细线,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 。
三、判断题(共3小题)
1、植物的生长是通过细胞数量的增多和体积增大实现的 。
A . 正确
B . 错误
2、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分生区。
A . 正确
B . 错误
3、根生长的主要动力是伸长区细胞的伸长,与分生区细胞无关.
A . 正确
B . 错误
四、应用题(共2小题)
1、
根据探究图“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列就问题:
(1)实验中所选择的根应是带有 的幼根.
(2)选一条幼根放在上,用钢笔自幼根尖端向上划四条线,这四条线的距离应 。
(3)当几位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时,为了的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 据对这些数据应当怎样处理 ?
(4)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
(5)如图所示的根的四个部分中,生长最快的部分是 (用符号表示).
2、根据“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 。
(2)根据提出的问题和你学过的知识,作出假设 。
(3)根据下表中记录的测量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时 间 | 根冠 | 分生区 | 伸长区 | 成熟区 |
第一天 | 2mm | 2mm | 2mm | 2mm |
第二天 | 2.1mm | 2.3mm | 2.8mm | 2.1mm |
第三天 | 2.3mm | 2.7mm | 3.6mm | 2.2mm |
结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