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综合检测A达标检测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包括(     )

①南北重归统一   ②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开通了大运河   ④制成了曲辕犁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2、“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重视纳谏 B . 吸取隋亡教训 C . 轻徭薄赋 D . 任用姚崇为相
3、武则天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 . 严惩贪官污吏 B . 提倡节俭 C . 善于纳谏 D . 重视农业生产
4、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5、隋唐时,武功高强的李飞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这时在位的皇帝可能是(     )

A . 隋文帝 B . 隋炀帝 C . 唐太宗 D . 武则天
6、柳宗元语:“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此处的“文皇”应是( )

A . 隋文帝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练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     )

A . 医圣 B . 书圣 C . 诗圣 D . 诗史
8、下列图片能入选“隋唐科技文化展”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9、曙光中学历史探究学习中,同学们准备围绕“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交流与碰撞”的主题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可以收集的相关史料有(     )

①张骞通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岳飞抗金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0、“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

A . 西汉 B . 唐朝 C . 北宋 D . 南宋
11、《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

A . 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 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 .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 . 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12、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行省制 D . 军机处
13、

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

A .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 华佗制成“麻沸散” C .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 .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4、《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以下哪一项内容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A .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B . 明朝八股取士 C .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D . 清朝文字狱
15、一位史学家说,中国扩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通西域 B . 玄奘西行 C . 鉴真东渡 D . 郑和下西洋
16、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收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

A . 靖难之役 B . 戚继光抗倭 C .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 雅克萨之战
17、

下图所示巨著的作者是(     )

A . 孔子 B . 华佗 C . 张仲景 D . 李时珍
18、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 李时珍——《伤寒杂病论》 B .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C . 吴承恩——《水浒传》 D . 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2)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2、

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1)上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4)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请列出两项重大发明。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同唱一支歌“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1)唐朝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唐朝时中央政府是如何加强与吐蕃的联系和管理的?

(2)西藏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是在哪一朝?这一时期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了什么机构?

(3)清朝前期为密切和西藏的关系、加强管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4)清朝时,中央政权采取措施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请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人数多时一次就有500多人,有众多学问僧、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随行。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 宋代习惯上把外国人称为“蕃客”,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蕃市”“蕃坊”和“蕃学”,并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有往来?(除材料提到国家外,列举两例)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哪两个事例?

(2)材料二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具有怎样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4)根据材料,说说从唐朝到清朝,我国对外政策的发展有何特点。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综合检测A达标检测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