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必修2 第7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12小题)

1、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 , 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 . 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 .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 .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2、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 ,AA和aa的频率均为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    )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④⑤ D . ②③⑤
3、我国首只“虎狮兽”2002年在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 . 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 C . 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 D . 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
4、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 ②④⑤⑥⑦ B . ②③④⑥ C . ①②⑤⑥ D . ①②③⑤⑦
5、农药DDT抗性家蝇品系的产生,是由于家蝇体内编码脱氯化氢酶基因(DHCE)突变造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因使用DDT导致家蝇体内DHCE基因突变 B . 抗性家蝇品系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 C . DDT抗性家蝇与普通家蝇在分类上属于不同物种 D . DDT抗性品系的产生不影响家蝇种群的基因频率
6、某电池厂旁的河流淤泥中的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经过几代繁衍,研究人员发现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达尔文是从种群的层面科学系统的解释了生物的进化原因 B . 清除镉后蠕虫种群发生了退化 C . 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说明出现了蠕虫新物种 D . 清除镉后的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
7、某小岛上的部分昆虫原种,通过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演化成昆虫新种。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昆虫原种发生进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B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昆虫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C . 隔离是昆虫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昆虫原种和昆虫新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 . 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有利性状的基因从而保留有利性状
8、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图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不同种群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 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 . 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C . 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D . 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9、图是某海岛上蜥蜴形成新物种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示是通过长期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 . 岛上蜥蜴产生了适应环境的定向变异 C .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 D . 蜥蜴新物种的形成不影响岛上其他生物种群的进化
10、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 . 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 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 . 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11、如图为某同学所画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表示新物种形成 B . 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的原因是② C . 地理隔离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 . ④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
12、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 . 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 B .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二、解答题 (共3小题)

1、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如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I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      特点。
(3)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I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      多样性。
(4)北美大陆在阶段II时,一些地区的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多选)。 (4)
A . 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 . 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C . 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 . 可逆性突变使两地果蝇基因相同
(5)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而且两地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最终导致      
(6)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 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 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      (填“甲地”或“戊地”)大。
2、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的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该地某种植物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      
(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      ,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       (填“是”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      。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4)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      
(5)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            共同进化的过程。
3、如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 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2)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除该来源外,还有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      。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      发生改变。
(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      ,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      
(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      ,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      作用。
(5)假设存在该甲虫种群3,只有AA、Aa和aa个体,满足“雌雄个体间可自由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基因突变”等理想条件,且黑色和浅黑色个体共占36%,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必修2 第7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同步训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