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与运用(共6小题)

1、给划线的字注音。

      

      

      

      

      

精神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乐府古题。诗人      ,字      ,号            (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其代表作有《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等。

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      》。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洛阳人,有“      ”之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直:      

②长风破浪有时       会:      

③直挂云帆沧海       济: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      

⑤暂凭杯酒精神       长:      

4、填空。
(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            。“            ”两句诗,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与感情的激荡变化。“            ”两句诗表现作者积极入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的心态。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定将要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 怀旧空吟闻笛赋 B . 忽复乘舟梦日边 C . 到乡翻似烂柯人 D . 拔剑四顾心茫然
6、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笔断意连,牵丝不断 B . 劲健雄峻,神韵飘逸 C . 和谐匀称,端庄整齐 D . 笔意流畅,粗细相间

二、课内精读(共2小题)

1、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1)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写得极好,请简要分析。
(3)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A .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B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真实地写出诗人渡黄河、登太行时面临着“冰塞川”“雪满山”的艰难险阻。 C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遭遇坎坷的现状,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D . 诗歌中交织着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的矛盾,但诗人对个人前途仍抱有美好期待。
2、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3)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A . 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 . 颔联用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作者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表示悼念而已。 C . 颈联景、情、理相结合,对举“舟”“帆”与“树”“木”,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D . 尾联点明馈赠原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达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三、拓展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 . 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惆怅悲切。 C . 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 .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与运用(共5小题)

1、给划线的字注音。

      

      

      

      

2、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      ,号            (朝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之一。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天上宫阙        宫阙:      

何似在人间          何似:      

何事长向别时圆      何事: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此事古难全”,这里的“此事”是指:            。表达对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透露出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玉盘珍羞/直万钱 B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 . 直挂云帆/济沧海 D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五、课内精读(共1小题)

1、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题目。
(1)词的上片中词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词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一个是“      ”。
(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3)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A . 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 .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 .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六、拓展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释】①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书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述。

七、综合性学习(共1小题)

1、苏东坡年轻时自以为已饱读诗书,便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经一老翁指点,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自负,于是将对联改成“________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表明自己继续读书学习的决心。
(1)横线上要补写的词语是:      
(2)请为苏东坡改后的对联拟一个四字横批:      
(3)上下联一般竖贴在门的左右两侧,上联应贴在门的      边。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