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1)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 . “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对《 饮酒(其五)》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 . “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 .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 . “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 . “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 . 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 饮酒(其五)》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 . 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 . “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5、下面对《 饮酒(其五)》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 . 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 . 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 . 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6、对《 饮酒(其五)》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 . “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 . “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 . 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二、按要求默写。(共8小题)

1、古诗《 饮酒(其五)》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 饮酒(其五)》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3、古诗《 饮酒(其五)》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4、古诗《 饮酒(其五)》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5、古诗《 饮酒(其五)》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6、古诗《 饮酒(其五)》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7、《 饮酒(其五)》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 饮酒(其五)》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三、赏析(共11小题)

1、古诗《 饮酒(其五)》的三,四句道出全文的主旨,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2、《 饮酒(其五)》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3、前人评论《 饮酒(其五)》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5、阅读古诗《 饮酒(其五)》,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6、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 饮酒(其五)  》中的句子作答。
8、阅读《春望》,回答问题
(1)诗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3)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4)《春望》抒发了诗人            的痛苦心情。
(5)“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            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6)“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7)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            的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      ;“抵万金”言      
(8)“搔”通过      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      之情。
(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写到      
(10)重点字词理解

国:古义:      ,诗中指      。今义: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      

抵(dǐ):      。浑(hún):      。胜: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9、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1)词语积累:

摧:      。甲光:      。甲,指      

金鳞开:      。金: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      

临:      。霜重鼓寒:      

声不起:      。玉龙:      。君:      

(2)本诗选自      ,作者      (790~816),      著名诗人,史称为“      ”,汉族,河南福昌人。字      ,与            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3)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      和比喻,渲染一个“压”字,把敌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写      ,借日光显示      

颔联从听觉和      两方面渲染      

颈联写      的场面。

尾联引用      写出将士      

(4)后四句写唐军将士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            ”;“临易水”既表明      ,又暗示      。接着描写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5)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      ,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      ,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      ,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                  ,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                  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6)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      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            
10、了解杜牧的《赤壁》,回答问题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诗人杜牧      和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11、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      ;感觉:      ;气势: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      ”,交代      ,借此表现诗人      
(4)李清照是      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      
(5)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6)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7)“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9)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请作具体阐述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1)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