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第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运用(共5小题)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
(1)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2)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3)《论语》中讲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4)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中“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意境相似的名句是:            
(5)默写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jiāo  mèi      

②母亲xìn  fú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huā  tuán  jǐn  cù      ,美不胜收。

④我没有判断明白,便wàng  xià  duàn  yǔ      ,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项是(    )

A . 她两腮红红的,低头望着自己的脚尖,显得那么羞怯 B . 匍匐在草丛中,一动不动地监视着敌人。 C . 王大爷打扮得花枝招展 , 面貌和以前完全两样了。 D . 球场上人声鼎沸 , 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项是(    )

A . 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把“降低”改为“缓解”) B . 美国发起贸易战不仅仅针对中国,而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公然践路。(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C . 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把“使”或者“由于”删掉), D . 我国成功发射并研制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她娥号”卫星。(把“发射并研制”改为“研制并发射”)
5、仿照画波浪线的兔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连贯,语意相关。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二、阅读理解(共4小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制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特刀。狼不敢前,眈耽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點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屠大      

担持刀      

③狼亦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屠乃奔倚其下”“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两句形象地刻画了屠户的果敢形象。 B . 本文故事悬念迭起,扣人心弦,“一狼径去”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又为下文这只狼“盖以诱敌”埋下伏笔。 C . 本文语言简洁精练,短短100多字,写出故事的全过程:又有细腻生动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屠户的性格特征。 D . 对待像狼样阴险、狡猾的人,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被假像迷惑,还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A . 其子曰           子书 B . 而越人           与朋友交而不 C . 孙叔敖之         之者不如好之者 D . 以利为利矣     尊君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王 果 以 美 地 封 其 子 而 子 辞 请 寝 之 丘 故 至 今 不 失

(3)“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几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着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栏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②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③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④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个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⑤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抽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来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⑦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心,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

    ⑧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⑨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一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放入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地是你的吗?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树都种了下去。

    ⑩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创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树。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尔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⑪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1)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他”比喻为“神秘的泉水”,生动地写出“他”的重要性和神秘感。 B .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的毒辣和天气的炎热。 C .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这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狂风的呼啸声之大和狂风之肆虐。 D .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种树的困难。
(2)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2)
A . 第④段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几个方面描写了牧羊人房间的环境,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生活井并有条、做事认真的人。 B .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写橡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 C .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是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人生经历,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读者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了牧羊人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了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壮举。 D . “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这一句子具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3)选文第①段中,作者细致描写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

    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街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渠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满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里最后一栋接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1)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
(2)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的表达效果?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动不动,直到另只回来,然后轻轻儿声叽叭,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4)“年复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哺,又渐渐消隐。”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三、写作(共1小题)

1、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四、附加题(共1小题)

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一)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噴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速漫,真个是焕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二)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制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

(1)选段(一)中的“妖精”是      ,选段(二)中的“罗刹”是      
(2)请任选以上其中一个选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所描绘的故事情节。
(3)第(一)段中的妖精被擒,这件事给师徒四人取经路上惹下了怎样的麻烦?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广东省佛山市第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