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重点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40小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 .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 . 一片墓地里的狗尾草
C .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 . 一座山峰上的树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 .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
C .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 .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3、能影响种群密度的是()
A . 年龄组成
B . 性别比例
C . 出生率、死亡率
D . 以上都是
4、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
A . 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
B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 . 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
5、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 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 . 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 . 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 . 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6、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
A . 第二营养级
B . 三级消费者
C . 次级消费者
D . 初级消费者
7、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A . 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
B . 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C . 生态系统的成分
D . 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 .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 .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 .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 .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9、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 光合细菌、酵母菌
B . 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C . 乳酸菌、酵母菌
D . 硝化细菌、乳酸菌
10、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11、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
A . 种内斗争
B . 种内互助
C . 种间斗争
D . 种间互助
12、
在如图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
A . A
B . B
C . C
D . D
1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14、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 . 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 . 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 . 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 .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15、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B .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 . 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
16、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 种群处于衰退期
B . 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C . 种群死亡率超过10%
D . 种群结构太复杂
17、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 . 光照强度
B . 食物种类
C . 湿度
D . 温度
18、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 . 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 . 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C .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 . 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19、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 )
A . 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B . 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C . 每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
D . 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20、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 .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 .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 .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21、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
A . 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
B . 各营养级能量利用率的关系
C .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捕食量的关系
D . 生物种类与能量的关系
22、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 . 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B . 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 .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D .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3、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为( )
A . a=b+c
B . a>b+c
C . a<b2c
D . c=a+b
24、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 . 二氧化碳
B . 碳酸盐
C . 蒸腾作用
D . 异化作用
25、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培养.从接种后到发酵完的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 )
A .
B .
C .
D .




26、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 )
A . 光合作用
B . 呼吸作用
C . 碳酸
D . 碳水化合物
27、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 .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 . 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 .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28、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要控制在( )
A . 13亿以内
B . 16亿以内
C . 13.3亿以内
D . 13.6亿以内
29、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可能发生( )
A . 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
B . 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 . 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下降
D . 群落中有机物总量增多
30、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
A .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 .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 .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 . 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31、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 )
A . 蚂蚁取食蚜虫幼虫分泌的蜜露
B .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32、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分类,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
A .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 .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 . 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 . 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3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 .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 . 生产者、消费者
C .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 .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物环境
34、下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 )
①草 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⑥狼
A . ①→③→⑤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⑤
D . ①→③→⑥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 .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 . 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原状的能力就越强
36、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 . 生态系统
B . 生物群落
C . 种群
D . 食物网
37、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 . 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 . 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 . 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38、下列除哪项外,其余都是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会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 )
A . 水土流失加剧
B . 土地沙漠化
C . 降雨量减少
D . 空气污染严重
39、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 . 资源状况
B . 科技发展水平
C . 人口的文化
D . 生活消费水平
40、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则稻田生态系统中( )
A . 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 . 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 . 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 . 物种多样性上升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
1、回答下列关于人体稳态与调节的问题:
(1)冬季在户外人会感觉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为
,从而产生兴奋,并传入 形成冷觉,此过程中兴奋传导方向是 (“单”或“双”)向的。
(2)某人严重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位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使 激素释放增多,导致尿量减少,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 。
(3)人在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体内由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使血糖浓度恢复至正常水平。在饥饿状态下,胰高血糖素增多,使血糖浓度升高,该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
2、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 状况。
(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 结构,且具有明显的 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 的影响。
(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 结构,由于 、 、 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 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3、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 ;猫头鹰属于 ,它共占 个营养级;兔处于第 营养级。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分解者通过 和 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4)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 千克。
(5)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 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 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4、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