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 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 .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 )
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
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③美国试图用武力颠覆苏联等国政权
④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3、下列措施不属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是( )
A . 削减农业税
B .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C . 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D . 减少农业投资
4、执政于20世纪60—8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 . 斯大林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戈尔巴乔夫
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当时领导改革的是( )
A . 斯大林
B . 赫鲁晓夫
C . 戈尔巴乔夫
D . 叶利钦
6、请你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原名 | 新名 | 更改时间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匈牙利共和国 | 1989年10月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罗马尼亚共和国 | 1989年12月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 保加利亚共和国 | 1990年11月 |
A . 美国竞选
B . 中东动荡
C . 苏联解体
D . 东欧剧变
7、“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
A . 苏联
B . 英国
C . 美国
D . 法国
8、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A . 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 . 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 . 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 . 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 . 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是( )
A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 .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a)和图(b)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2)图(c)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面临怎样的形势?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