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17小题)

1、下图是一张毕业证书照片,其书写文字为:“兹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学生潘学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特给证书。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据此可知,颁发该证书的学校应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京师大学堂 C . 北京大学 D . 黄埔军校
2、

小明在复习《历史与社会》“中国抗日战争”一课时,利用年代尺梳理知识。他整理的这段历史,反映的最主要内容是( )

A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D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3、王红同学在作文《我的爷爷》中写到:“爷爷出生于1915年,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②16岁参加了工农红军。③抗战时期参加了淮海战役。④解放战争后期,随人民解放据渡江作战,解放南京。”作文中关于“我的爷爷”经历的描述可能真实发生的是(  )       

A . ①②④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②③④
4、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②渡江战役    ③三大战役    ④重庆谈判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④②① D . ④③①②
5、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 B . 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 C . 五四运动是民主革命 D . 五四运动向现代转折
6、如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下列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

A . “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 . “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 . “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 . “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7、1940年日本天皇曾忧心忡忡地说:“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对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这说明(    )
A . 中华民族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旗帜 B . 中华民族的抗战使日军深陷中国战场而无法自拔 C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消耗占和牵制了日本 D . 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法西斯全部力量
8、2015年5月,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了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    )

A . 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 . 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C .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D .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9、下列事件及其影响,搭配不相符的是(    )
A . 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D . 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10、2015年,世界各国通过多种形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下关于这场战争叙述正确的是(    )
A . 这是帝国主义之间掠夺与侵略的非正义战争 B . 战后确立的凡尔赛体系暂时维护了世界和平 C . 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D . 战争直接导致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11、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这里的“它”是指(    )
A . 诺曼底登陆 B . 中途岛战役 C . 阿拉曼战役 D . 珍珠港事件
12、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的知识简图,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 . 新体制的创立 B .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 . 工业革命的冲击 D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3、“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 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 . 南京大屠杀惨案 C . 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 . 重庆大轰炸惨案
14、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 1912年1月1日南京各大报纸刊登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C .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D .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人示威
15、假如你是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摄影记者,你拍摄了许多国家的城市遭受法西斯国家攻击的纪实片,但是从这些纪实片中,不可能看到(    )
A . 英国的伦敦 B . 苏联的莫斯科 C . 美国的华盛顿 D . 中国的南京
16、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渡江战役胜利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7、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史实反映了(    )

①中国与英国等国家组成了反法西斯联盟

②中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的贡献最大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是各个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④中国军人用鲜血和忠魂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1、“梦想成真”是每个人的追求。历史人物的探寻,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宝贵财富。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1)梦想要成真,首先梦想须顺应时代潮流。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这里,孙中山为了实现最终“梦想”在1912年和1924年,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政治探索?

(2)梦想要成真,更须高瞻远瞩的智慧。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论述的人民武装从何时何事开始?1934—1936年,他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列举其中充满智慧的两场战斗。

(3)梦想要成真,还须有一个担当重任的政党。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如何理解“主心骨”?

2、艰难探索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摘自十九大报告)

材料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1与图2反映的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结合所学,列举史实(1921—1945年)并对此进行论证,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面对曲折,或者是如何勇于修正错误,从而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的。(至少三例)
(3)从材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感悟?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图说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二战”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论从史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分析下表有关“二战”的史实,你能得出“二战”影响的什么结论?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参战人数

军队伤亡

平民伤亡(人)

物资损失(美元)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61个

17亿人

1.1亿人

5000万人以上

9000万

3500万

4万亿

1000亿(直接)

5000亿(间接)

(3)【历史启迪】

图1 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

图2 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图1和图2所示会议对德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得到的最主要的启迪是什么?

4、2016年是毛泽东主席逝世4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两人都是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书信和文章,是研究中国20世纪历史的重要资料。

材料一:“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出发,高度肯定农民的长处,……主张“耕者有其田”。

——选自《农功》(孙中山著于19世纪90年代)

材料二: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急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材料三: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泽东坚决相信,国共两党之长期团结,必能支持长期战争,敌虽凶顽,终必失败;而我四万万五千万人之中华民族,终必能……驱逐顽寇,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

——选自毛泽东1938年《致蒋书信》

(1)为实现“耕者有其田”,孙中山后来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实现农民“耕者有其田”在农村根据地进行了什么革命,采取了哪些具体内容?
(3)运用史实,印证“敌虽凶顽,终必失败”这一预言的正确性。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摘自周恩来讲话(1927年)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城市—农村—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材料四: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撤退……

(1)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①②③④四处序号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实。
(2)材料二中的起义指什么起义?这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3)从材料三得知,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城市-农村”,再从“农村—城市”分别与什么事件有关?
(4)材料四所说的“行军”是指什么?“行军”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