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2 熔化与凝固(第1课时) 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4小题)
1、水能结冰,并能融化成水,水能在太阳照射下变成水蒸气,这说明( )
A . 物质是变化运动的
B . 物质有质量
C . 同一物体的物质可以减少
D . 同一物体的物质可以增加
2、在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此时,对两杯水的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正确的是( )
A . 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
B . 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
C . 两杯水温度一样高
D . 无法比较
3、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酒精 | -117 | 78 |
水银 | -39 | 357 |
铝 | 328 | 1740 |
A . 80℃的酒精是液态
B . 在南极考察时,应选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C . -39℃的水银吸热,温度一定不变
D . 把“铅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中加热不会熔化,说明“铅丝”的主要成分不是铅
4、如图是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时间图象,其中 是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另一种物质的熔点大约是 ℃,在12分钟时,该物质处在 状态。
二、提升题(共8小题)
1、研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实验中,小强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其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图象是( )
A .
B .
C .
D .




2、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 )
A . 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
B . 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
C . 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
D . 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
3、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小刚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 . 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6℃时,其状态是液态
C . 将50℃的该物质放在教室里,它会逐渐凝固
D . 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48℃的温水中,该物质会逐渐熔化
4、如图所示,由冰的熔化曲线可知( )
A . 冰是非晶体
B . 冰的熔点为0℃
C . 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
D .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
5、关于物质熔化与凝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B .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
C . 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D . 晶体凝固时要放热且温度一直下降
6、火山爆发时,炽热的熔岩喷出地表,像炼钢炉流出的钢水一样流淌(如图).岩浆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在火山口周围向外依次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浑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上述矿石的形成过程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山周围形成的这些矿石的熔点依次为 (选填“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或“相同的”).
7、星期天小明的妈妈要包饺子吃,当她拿来花生油瓶向盆中倒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油被冻成“糊状”无法倒出,请你帮助小明想出两种不同方法将油从瓶中倒出来: 、 .
8、小明和小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温度计时,有量程分别为“-2℃~102℃”和“-20℃~102℃”的温度计,应选择量程为 的温度计,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
(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的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度(%) | 0 | 3 | 6 | 9 | 12 | 15 | 18 | 21 | 24 | 27 | 30 | 36 |
凝固点(℃) | 0 | -2 | -4 | -6 | -8 | -11 | -15 | -18 | -17 | -1.8 | -0.4 | 0 |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
(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的药品降温最好选用 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