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8小题)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C .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 .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了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的合理说法为( )
A . 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 . 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C . 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D . 声音既在空气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3、在敲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 . 钟声的回音
B . 大钟还在振动
C . 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 .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4、小孩用嘴吹气球,由于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
A . 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 . 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C . 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
D . 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5、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 .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 .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 .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6、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声音靠 来传播,而且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快慢 (填“相同”或“不同”),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约为 。
7、小柯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 能够传声。
8、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门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若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逐渐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你将会听到铃声逐渐 ,这个实验说明 。
二、中档题(共7小题)
1、在桥洞内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 . 桥洞内不能产生回声
B . 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洞口跑掉了
C . 桥洞呈对称状,回声相互抵消了
D . 桥洞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
2、一般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会被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形状,这是为了( )
A . 减弱声波的反射
B .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 加快声音传播速度
D . 仅为了装饰
3、如图在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声音之韵”展区,“传声筒”这件展品,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 .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
C . 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D . 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不同
4、一人站在平行的峡谷之内,当他击掌时,分别在0.3秒和0.7秒后听到回声,若声音每秒内传播距离为330米,则此峡谷的宽度是( )
A . 165米
B . 198米
C . 221米
D . 330米
5、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 . 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 . 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 . 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 . 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6、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如图所示,在海洋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声波。如果经4秒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水深为 米(海水中声速是1 500米/秒)。但是,声波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7、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
(1) ;
(2) 。
三、拓展题(共2小题)
1、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 . 1次
B . 2次
C . 3次
D . 4次
2、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秒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问:
(1)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
(2)若鸣笛的同时,船以20米/秒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求悬崖与旅客听到回声处的距离?(气温为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