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3 声音的特性(第2课时) 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9小题)
1、我们欣赏音乐时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 )
A . 音色不同
B . 音调不同
C . 响度不同
D . 传播速度不同
2、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 )
A . 音色
B . 音调
C . 响度
D . 频率
3、为迎接歌咏比赛,音乐教师将班内的学生分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进行排练。这里“高”和“低”是指声音的( )
A . 音调
B . 音色
C . 响度
D . 振幅
4、汽车经过我市某噪声检测装置时鸣放喇叭,该装置显示屏的显示如图所示,其中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 )
A . 响度
B . 音调
C . 频率
D . 音色
5、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 . 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 . 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 . 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6、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 . 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 .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 .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7、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
A . 交响乐团演奏的锣鼓声
B . 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呼喊声
C . 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
D . 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
8、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 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次声波的是 。
9、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均填“响度”“声调”或“音色”)。
二、中档题(共7小题)
1、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录音( )
A . 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 . 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 . 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 . 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
B . 声音的音色不同,传播速度不同
C . 声控开关是通过音调来控制电路的
D . 乐队演出时,可通过音色来识别乐器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 . 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
C . 在市区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 超声“碎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4、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 . 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 . 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 .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 在校园周围植树
B . 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C . 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D . 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6、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 . 大象的“声音”交流
B . 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C . 蝙蝠的“回声”定位
D . 站在天坛中央说话,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7、人或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处于其听觉频率范围 (填“之内”或“之外”),且听觉范围要广得多,频率分布的这种特点便于同类交流并与环境互动。同时播放宋祖英和降央卓玛演唱的歌曲《映山红》,人们仍能分辨出他们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三、拓展题(共2小题)
1、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 . 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 . 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 . 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2、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了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引起的
B . 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音调依次升高
C . 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因为里面的水柱振动引起的
D . 用同样的方法向其吹气,从左到右音调依次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