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中考历史专题模拟试卷(之中国古代史专题)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5小题,75分。)(共25小题)

1、“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重视纳谏 B . 吸取隋亡教训 C . 轻徭薄赋 D . 结束割据混战
2、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    )

①创办私学

②主张“有教无类”

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④编订《论语》一书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3、下列有关我国远古居民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②北京人使用的是经过人工磨制的工具

③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以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④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4、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1973年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七千年左右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居民 D . 河姆渡居民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在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
A . 尧和舜 B . 舜和禹 C . 黄帝和炎帝 D . 周文王和周武王
6、“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派宗室和功臣等到周边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此段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哪一制度(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禅让制 D . 嫡长子继承制
7、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商鞅改革经济方面措施的是(  )
A .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 . 统一度量衡 D .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兔除徭役
8、下列关于我国占代青铜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 . 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富 C . 商朝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 D . 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铜器
9、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和合文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下列主张体现了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的是(  )

①老子的“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          ②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④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③④
10、下列三位同学对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

张三:发生在战国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李四:战国时期100位思想家相互批评,激烈辩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王五:发生在秦汉时期,其主要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 李四 B . 张三、王五 C . 王五 D . 张三
11、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开辟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这体现了秦汉的社会特征是(  )
A . 早期国家建立与社会变革 B . 农耕文明的繁荣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D .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
12、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比较关心重视的问题。农民,在促进历史变迁和社会更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 . 国人暴动 B . 黄巾起义 C . 项羽、刘邦起义 D . 陈胜、吴广起义
13、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齐整全国上下的思想。汉武帝的“统治思想”是(  )
A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 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C . 颁布“推恩令” D . 实行“削藩”政策
14、《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最突出的地位是(  )
A .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 文笔优美,人物栩栩如生 C . 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 D . 作者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15、列关于纸及造纸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西汉初期就已发明了可以用来绘写的纸 B . 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 .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D .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有(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各民族错居杂处

③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④民族隔阂、民族偏见趋于消解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7、《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在这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需要(  )
A . 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B .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获得成功 C . 注意总结经验,改进工具 D . 农民得科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8、“通济渠西通河(黄河)洛(洛水),南达江(长江)淮(淮水)……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
A . 加强民族融合 B . 加重人民负担 C . 加速隋朝灭亡 D . 促进南北交流
1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 .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设立进士科 C . 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推动教育发展 D . 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2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形象地说明了宋元的什么节日(  )
A . 中秋节 B . 元宵节 C . 端午节 D . 春节
21、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 .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B . 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 . 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 . 武将无能
22、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元大都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②今东北大部分地区当时由辽阳行省管辖

③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④元朝时管辖范围最大的是岭北行省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23、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论说,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以下关于四大发明说法错误的是(  )
A . 这四种发明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B .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C . 印刷术经历了发明再发明的过程,杨家埠木板年画属于雕版印刷艺术 D . 指南针和火药都发明于唐代,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24、明朝时期,专制统治不断强化。下列属于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的有(  )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③以六部分理朝政    ④设立东厂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25、清代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作品是(  )
A . 《红楼梦》 B . 《西游记》 C . 《水浒传》 D . 《三国演义》

二、材料问答题。(第26题6分,第27题9分,第28题10分,共25分。)(共3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马克思

材料二:“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它当饭吃。

——鲁迅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
(2)材料二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现象?
(3)四大发明在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读北语,一从正

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这次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改革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3、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

材料二:“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材料三:“此辈(注:指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必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结合材料和书本内容,谈谈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2)材料三中,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贸易,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3)清朝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4)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8-2019学年中考历史专题模拟试卷(之中国古代史专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