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一)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
1957年 |
43.3% |
31.2% |
25.5%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
增长率 |
-22.8% |
47% |
223% |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 |
1952年产量 |
1957年计划产量 |
增长% |
棉纱 |
361.8万件 |
500万件 |
138 |
棉布 |
11163.4 |
16372.1万匹 |
147 |
食用植物油 |
72.4万吨 |
155.2万吨 |
214 |
面粉 |
299万吨 |
467万吨 |
156 |
盐 |
346万吨 |
593.2万吨 |
171 |
(摩托车牌上文字分别是“工业化”、“农业合作化”)
8月底 | 9月中旬 | 12月底 | |
人民公社(个) | 8730 | 16989 | 26578 |
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 | 3778 | 8122 | 12325 |
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 30.4 | 65.3 | 99.1 |
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 | 4328 | 4781 | 4637 |
决策类型 | 五年计(规)划 | 决策主体 | 决策方式 |
“一言堂”决策 | 二五、三五、四五 | 国家主要领导人 | 个人决策 |
内部集体决策 | 一五、五五、六五 | 政府内部 |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 |
咨询决策 | 七五、八五、九五 |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 |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
集思广益决策 | 十五、十一五 | 政府+外部精英+公众 |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
年份 | 农业 | 工业 | 建筑业 | 交通运输业 | 商、饮、服务业 |
1982 | 29.28 | 74.92 | 5.38 | 9.58 | 17.01 |
1988 | 23.28 | 773.52 | 95.58 | 372.55 | 623.23 |
二、非选择题 (共2小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卢作孚将北碚建设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城镇,开创了“北碚模式”。他在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嘉陵江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建设的北川铁路、文笔坨电厂等生产事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为北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他极为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让民众自己起来解决公共的问题”,发动民众修建了北泉公园、平民公园等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北碚的成功实验推动了周边乡镇公共事业的兴办。卢作孚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成立使得当时中国科学社的众多学术精英着手“帮助四川做几件事”,这也是抗战后大量科研机构迁至北碚的发端。
——潘洵《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
材料三: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农业不堪重负,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6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
——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材料四:1956—1973年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为日本城市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日本政府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同时为使农户有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日本政府设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了城镇、城乡间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高强《日本与美国城市化比较》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市场自身的缺陷不断暴露,人民不得不承认政府干预经济和事物的必要性。……“泰勒制”为代表的企业科学化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科学管理意识和理念被社会所接受,效率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美国政府从守夜人的“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由自由放任向加强管控转变,“效率政府”成为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20世纪的中期,是美国政府的重要转型时期。1900年到1945年间政府职员从30万增加到380万……政府的低效、浪费和官僚主义日益凸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对外交、政治以及社会问题的干预不断加强。20世纪中期后,“强政府”、“忠诚政府”和“道德政府”成为联邦政府改革所追求的新目标。
——摘编自《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西方国家走过了截然不同的历程。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1982-1998年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题,政府职能转变处于次要地位。2003-2008年,主要还是部门整合,职能归并,但是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得到提升,2003年的《行政许可法》,使政府职能转变呈现出法治化的趋势。2013年明确了政府职能改革的路径和突破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
——摘编自《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