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七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 (共25小题)
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共4小题)
材料: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不仅是等级的基本构成,还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身份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述,它成为千百年来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权威的一个社会阶级基础。然而,到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年间,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烈,“绅商”一词频繁出现。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甲午战争后,绅士转化为商人的现象更为明显,“弃士经商”蔚然成风。士商相混,其结果是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绅商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导致了四民社会的最终解体。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明清(至清朝灭亡)时期的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准确全面)
材料:《马可·波罗游记》是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1324年的东方游记。书中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他在书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打开了欧洲的地理探寻欲望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15世纪时,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如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等读过该书后,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启示,激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和冒险远航的热情。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
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史实。并评述其历史影响。
材料一: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材料二:解放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年初以来,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年以后,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22家。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材料:随着大规檨经济建设的开始,粮食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十分尖锐。1953~1955年,我国逐步对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麼(简称“统购统销”)。1979年,国务院决定陆续提高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幅度达24.8%;对超出统购任务的部分,实行加价政策,对粮食的加价高达50%.1983年和198年又下放一些品种的价格管理权限:对生产发展快、市场供应有保障的品种先放,供不应求的后放;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小的先放,关系较大的后放;分散产区先放,集中产区后放。到1984年,农产品的统购、派范围大大缩小,受自由市场调节的比重逐步上升。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谋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