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10小题)

1、酶是生物催化剂,下图表示外界条件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a说明酶只能在一定的        范围内活动,而且有一个      ,超过一定限度,酶的活性就会      ,甚至遭到破坏。    

(2)图b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受      的影响,胃蛋白酶在      的条件下(要有具体的数据),活性最高。

(3)唾液淀粉酶只能将       催化分解成      ,这属于酶的      性。

(4)在正常情况下,下列碱性最强的是  (     )

(4)
A . 血液   B . 唾液   C . 胃液   D . 胰液
2、

如图模拟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图中“剪刀”模拟消化液中的       图中B代表的物质是       .

3、果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如果加入蛋白酶就可使沉淀消失,而加入其他酶则无济于事。这一事实说明( )
A . 酶是一种蛋白质 B . 酶的催化效率高 C . 酶的催化受环境的影响 D . 酶具有专一性
4、下列有关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酶是可以从食物中吸收的 B . 酶既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脂肪和糖类 C . 酶是一种催化剂,受温度、pH等影响比较明显 D . 同一种酶,既可以催化糖类,也可以催化蛋白质
5、下列有关酶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所有反应都能进行 B .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和一般的无机催化剂相同 C .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一样反应前后不变 D . 生物体内的酶不易受体内环境条件的影响
6、某同学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记录如表,结论错误的是( )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时间

加入碘液

1

淀粉糊+唾液

37℃

5分钟

不变蓝

2

淀粉糊+胃液

37℃

5分钟

变蓝

3

淀粉糊+唾液

0℃

5分钟

变蓝

A . 对比1和3,得出唾液在适宜的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B . 对比1和2,得出胃液对淀粉无消化作用 C . 对比2和3,有两个变量,不能得出科学结论 D . 分析1试管,可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7、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生物体内都含有各种各样的催化酶。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种酶在不同pH条件下,其催化效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pH从5升高到7,酶的催化效率逐渐升高 B . t1的温度在37℃左右 C . 人体内各种酶在中性环境下的催化效率最高 D . 在温度从0→t2的变化中,酶的催化效率逐渐降低
8、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pH=a时,e点下移 B . 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 . 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 . 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9、如图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

A . 滴加碘液后1号试管变蓝 B . 1号试管中的淀粉未被消化 C . 滴加碘液后2号试管不变蓝 D . 2号试管是本实验的对照组
10、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在这2支试管中各加入淀粉糊2mL,再向A试管中加2mL清水,向B试管中加2mL唾液,再向2支试管中滴入1滴碘液:本实验的目的是      。在本实验中      是实验组,      是对照组。两组加的清水或唾液都是2mL,这是因为要遵循      原则。A组的现象是      ,B组的现象是      。本实验还应注意的问题:将两试管混合物充分振荡后放入      ℃的温水中,这是因为      

二、提升题(共3小题)

1、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甲图所示)。若土豆片为4片时,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绘制出乙图曲线1,则乙图曲线2是指改变甲图中何种条件后气体量的变化()
A . B . C . D . ②或③
2、猪笼草是如何将“捕食”到的小昆虫消化的呢?小科摘取猪笼草的一个笼子,并将其切开后,发现笼的内壁会分泌一种透明的液体,如图所示。小科想:这种液体是否像人体内的消化液一样消化昆虫呢?于是,他设计并进行了实验:

①取甲、乙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1cm3瘦肉块,向甲试管中注入2mL新鲜的猪笼草内壁分泌物,乙试管中注入2mL清水,充分振荡两支试管。

②将甲、乙两试管放入35℃的温水中进行水浴加热1小时。

③观察发现甲试管中瘦肉块明显变小,乙试管中瘦肉块无明显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设置乙试管的目的是      
(2)猪笼草分泌的这种液体中可能含有      酶。
(3)若要验证溶液酸碱性对该分泌物活性的影响,应该如何设计实验,请阐述实验设计方案      
3、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起      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4)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支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支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第四个试管的设置      (填“有”或“无”)必要。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