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11.2 看不见的运动 同步练习(基础+提升+综合)
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结合在一起依靠的是( )
A . 正负电荷相互吸引的力
B . 正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力
C . 核力
D .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如图A所示,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倒入一半水然后再注入一半的酒精,将管口密封后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可以观察到混合液的体积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一现象说明了 .如图B所示,分别在热水和冷水中滴入相同的红墨水,可以看到 中墨水扩散的快,这说明 .
3、黑板上老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50 mL的水加上50 mL的酒精,是多少毫升 ”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还不简单,等于100 mL呗.”老师告诉同学:“先别急,我们来做个实验,让事实说话.”当我们在量筒里十分细心地倒上50 mL的清水,然后再把50 mL酒精缓慢地倒入量筒,这时杯中一片乳白色,尔后又变得晶莹透明,还冒出许多小水珠,就像刚打开的“雪碧”,仔细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比100 mL小.这是什么原因呢?
4、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为探究物理规律的四个实验,abcd为物理规律的生活现象和应用实例,箭头表示规律和现象、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5、“便利贴”的背面有粘性,可方便地贴在课本上,其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
A . 分子间有引力
B . 分子间有斥力
C . 分子间有空隙
D . 分子是运动的
6、如图所示,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这是扩散现象,它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运动
B . 当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温度升高时,扩散变慢
C . 装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下面,可以避免重力对实验造成干拢
D .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7、扩散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实解中能说明扩散现象对人们有用的是( )
A . 利用盐水腌制咸鸭蛋
B . 人造木板粘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在空气中
C . 有人吸烟后房屋中的其他人也能闻到烟味
D . 将两个底面干净的铅柱压紧后能够吊起重物
8、机场安检过程中,防暴犬功不可没。即便隔着多层包装,防暴犬也能嗅出炸药的气味,这说明组成炸药的分子( )
A . 相互之间存在斥力
B . 相互之间存在引力
C .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缓慢
9、如图所示,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氮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对于抽掉玻璃板后出现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现象可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 该现象可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C . 若将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上面,可以观察到相同的现象,得出相同的结论。
D . 这种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方法,叫转换法
10、走进鲜花店里,会闻到浓郁的花香,这表明( )
A . 分子很小
B . 分子间有斥力
C .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11、下列事例或实验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
花香引来长喙天蛾
B .
气体扩散实验
C .
从水面提起玻璃板时测力计的示数突然变大
D .
清水和硫酸铜溶液混合静置实验




12、盛夏时节,百花绽放,四溢的花香会引来蜜蜂来吸食花蜜。此现象表明( )
A . 分子间存在引力
B . 分子有一定大小
C . 分子在做热运动
D . 分子有一定质量
13、中央电视台新近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一经播出便深受大众喜爱。其中传唱和鉴赏了王安石的《梅花》诗,诗句中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有关的是( )
A . 墙角数枝梅
B . 凌寒独自开
C . 遥知不是雪
D . 为有暗香来
1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的是( )
①花香扑鼻 ②尘土飞扬 ③粉笔灰飘落 ④雪花飞舞。
A . ①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①④
15、食物不包装就放在冰箱里,时间久了会“串味”,这表明分子是 的;饭后常会发现有饭粒粘在衣服上,是因为分子间有 。
16、同时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 (冷水/热水)杯中的墨水扩散得快。这一现象说明 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17、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 现象,两表面磨平的铅块紧密接触后可吊起重物,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 。
18、如图所示,盛夏时节百花绽放。四溢的花香引来长缘天蛾,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地做 ,长缘天蛾吸食花蜜时,以花为参照物它是 的。
19、夏日荷花盛开飘来阵阵花香,表明分子在不停的 ;清晨荷叶上的两颗露珠接触后成为了更大的一颗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力。
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如图甲,量筒里上方清水和下方蓝色硫酸铜溶液静置几天后,界面模糊,主要说明分 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B . 如图乙,面包可以被捏扁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 . 如图丙,两位同学分别插住处于原长的弹簧的两端,可以将人比作组成某些物质的分 子,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互相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D . 如图丁,玻璃片重为G,当测力计显示的力比G大很多时,仍然不能将玻璃片从水面提起。主要说明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引力,玻璃分子与玻璃分子之间有引力
21、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直径数值小于或等于2.5μm的悬浮颗粒物,其直径大约是一般分子直径的2万倍,能被肺部吸收并进入血液,对人体危害很大。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PM2.5在空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 . PM2.5能被肺部吸收并进入血液,是因为PM2.5颗粒间存在斥力
C . PM2.5在空气中不受重力作用
D . 气温上升,空气中的PM2.5颗粒物的动能变大
22、如图所示的各种实验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①抽取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 ②用力才能把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拉离水面
③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 ④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吊住大钩码
A . ②④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①②
23、中央电视台专题《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甘肃美食“牛肉拉面”。通常顾客只要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牛肉的香味,这是 现象;走进热腾腾的厨房,牛肉的香味更加浓郁,因为 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用力拉绳不容易拉断,说明绳的分子之间存在 力。
24、观察如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甲,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 。
(2)图乙是扩散现象,说明 。
(3)如图丙,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原因: 。
2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承载着中国古代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其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物质是由 构成的。
(2)将一定量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和水的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 ,初春时节,百花齐放,花园里充满花的芳香,是分子 的体现。
(3)食用油与水很难融合,说明分子间存在 ;水滴能附着在玻璃的表面,说明分子间存在 。
26、把一小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过了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这种现象叫做 现象。它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同时也表明分子间有 。如果红墨水滴入一杯热水中,水很快就变红了,这又说明了 。
27、小东同学到一家高档红木家具加工现场参观家具的制作过程:
(1)加工厂的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檀香,这是 现象,表明红木分泌出的芳香分子在 。
(2)用布对家具表面进行“磨光“处理,布与家具表面之间的摩擦属于滑动摩擦。用力“磨”是通过 的办法来增大摩擦的。
28、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 . 湿衣服在阳光下慢慢被晒干
B . 初冬的雾霾
C . 气体被压缩需要较大外力
D . 海绵很容易被压缩
29、榴莲因其果肉香甜又富有营养,被称为水果之王。榴莲被切开后,其味道将很快充满整个房间,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 . 分子间存在引力
B . 分子间存在斥力
C .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 . 分子间有间隙
30、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它们会粘在一起;
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
③铅块粘在一起证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
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A . 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 . 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 . 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 . 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31、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下列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中,能够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 )
A .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B .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C .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D .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2、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图:两个底面削平的铅块紧压在一起后能吊住重物,表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 . 乙图:试管内的水沸腾后软木塞被推出,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
C . 丙图: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说明上面瓶中的空气密度较大
D . 丁图:活塞向上运动,这是内燃机的压缩冲程
33、宏观的热现象如果用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去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汽化的速度就越快
B . 冰直接升华水蒸气,是因为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部分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
C . 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D . 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34、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导线选用铜做材料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 性。
35、如图是商丘万达四楼“商丘酒廊”,有一副对联,“鱼恋皇沟忘归海,鸟贪酒香不夜果”,人们能闻到酒香味道,这属于 现象;由于万达刚装修完不久就开业,进入商厦还能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 运动的结果。
36、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洒水车机械能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
37、小星帮妈妈包馄饨。拌馅时闻到了阵阵香味,这是 现象,使用圆柱形的擀面杖是为了 (增大/减小)压强;煮一段时间后,馄饨浮起,此时馄饨受到的浮力比之前 (大/小/相等),同时水面上漂着油花,这是因为油的 比水小。
38、PM2.5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大。PM2.5在空气中 (受/不受)重力作用,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 (属于/不属于)扩散现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空气污染的指标之一是PM2.5的平均浓度不超过25μg/m3 , 是指每立方米空气中PM2.5的 不超过25μg。
39、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1)图1实验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主要说明了 ;
(2)图2实验,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3)图3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填标号“甲、乙、丙”)量筒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现象主要说明了 。
40、如图所示,往试管装进一半染红的水,再注满酒精,加盖密封后静置一段时间。
(1)混合后酒精和红水的总体积明显 ,此现象说明分子间有 。
(2)酒精和红水混合液的颜色逐渐 ,此现象说明分子处在 。
(3)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会自动结合成 的水珠,此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