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石门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道月考试卷(历社部分)

年级: 学科: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共13小题)

1、一位学者对发生在近代某一重大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的“文化”。这一重大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②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③1918年,协约国的核心国——德国投降,宣告一战结束

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3、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①论文:《俄国在巴黎和会上》

②视频:《美国总统威尔逊》

③图片:《巴黎和会“三巨头”》

④文件:《九国公约》日文版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4、陈其美,湖州吴兴人,同盟会员。为救亡图存,陈其美于1909年创办《中国公报》,宣传革命;1911年在上海发动起义,光复上海。他的上述经历表明当时中国(    )

①民族危机极其深重

②变革呼声日益高涨

③人民大众不断觉醒

④赢得了民族的解放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5、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的是(    )
A . 北京、袁世凯、二十一条 B . 德国、殖民地、萨拉热窝 C . 共和、孙中山、临时政府 D . 山东、卖国贼、五四运动
6、1905—1913年“共和”一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

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影响

③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

④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

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

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8、民国初年,由铁血十八星旗变为五色旗(下图),下列寓意无法体现的是(    )

A . 从“驱除鞑掳”走向“五族共和” B . 从小民族主义走向了大民族主义 C . 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 . “中华”一词开始在中国出现
9、历史学家陈舜臣在《中国的历史》一书中指出:“五四运动不应该仅仅强调其行使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的一面,更应该关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进步足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所产生的启蒙作用受到了高度评价。‘白话文’已经固定下来。”在此,陈舜臣要充分肯定的是(    )
A .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B . 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主张 C . 白话文较文言文的优势 D . 陈独秀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10、芮恩斯在《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中写道:“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下列选项不属于“这场运动”影响的是(    )

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逐渐普及

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④拉开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A . ②④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③
11、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〇〇〇〇〇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
A . 五四运动 B . 中共一大 C . 武昌起义 D . 护国运动
12、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

①都猛烈批判腐朽的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3、2018年是北京大学创办120周年。“世界上不乏建校几百年的学校,但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像北大这样,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下列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戊戌变法    ②新文化运动    ③中共一大召开    ④五四运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材料题(共4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共2小题)

1、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大事记(部分)

191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1916年

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2月由上海迁到北京。

1917年

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学生救国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9年

1月,北京大学学生主办的《新潮》《国民》等刊物正式出版。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阅读材料一,结合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完成斯塔里夫阿诺斯对中国第二次大革命的评价。
(2)材料二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陈独秀为什么认为“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学习历史,强调“以史导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任何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的史实论据。阅读下列史料,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回答问题。
(1)【一本杂志】根据这一史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历史现象?

《劳动音》,李大钊、邓中夏等人为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所创办的周刊。

(2)【一艘红船】这是停泊在嘉兴南湖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南湖红船,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同志伫立船旁感慨:“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请结合史实,阐述南湖红船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

(3)【一份答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成就

时间

成就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0世纪末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

2016年

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2019年10月1日

中国举行国庆70周年盛大阅兵,气势恢宏,举世瞩目。

“一份答卷”说明了什么道理?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桐乡市石门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道月考试卷(历社部分)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