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句子默写(共1小题)

1、按要求填空。
(1)爱而不见,      。(《      ·邶风》)
(2)      ,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3)《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回忆起往昔的革命岁月,那时他和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                   ”三句,写出了他和同学们的书生意气。

二、其他(共1小题)

1、按要求选择。
(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1)
A .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B . 他对这项工作掌握熟练,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C . 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间逐渐增加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 , 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友好睦邻关系。 D . 国家体操队的几位小将在世界锦标赛上表现出色,被誉为中国体操的明日黄花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 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

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

③更为准确地说

(2)
A . ③①② B . ②①③ C . ②③① D . ①②③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 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1)    第③段加下划线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
(2)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 . 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 . 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 . 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3)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
(4)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A . 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 . 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 . 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D . 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5)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
(6)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加以分析。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只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灰蒙蒙中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一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有怨气,我连一声班长都没喊。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班长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那些马说。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都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死去。但是,马班是有编制的,它们都有编号,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我其实并不认识马鹿,是一个老兵告诉我的。老兵说,马鹿像小马驹,但长着鹿茸,特别漂亮。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昏的光线里,像一张色彩强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那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管随时可能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忍心挥响。

(1)    穿军装的牧马人 第二段自然段划线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效果。
(2)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2)
A . 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并表明了“我”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 . “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 C . 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让“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 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不仅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转述句,简洁明快。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
(4)“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 月

何其芳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    你最欣赏诗中的哪几句话?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2)    诗人用“新月”寄托了自己的思乡情思,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怀?为什么?
(3)模仿下面的诗句,仍以“新月弯弯”开头,仿写诗句。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千山万水。

新月弯弯,                  

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安,字少卿,荥阳人也。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求事为小吏,后为亭长。邑中人民俱出猎,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当壮剧易处,众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别平,有智略。”明日复合会,会者数百人。任少卿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诸人皆怪其见之疾也。

    乃为卫将军舍人,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啮马。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

    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赵禹以次问之,十余人无一人事有智略者。赵禹曰:“吾闻之,将门之下必有将类。今有诏举将军舍人者,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赵禹去,谓两人曰:“各自具鞍马新绛衣。”两人对曰:“家贫无用具也。”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有改动)

【注释】①当壮:壮年人 ②剧易:险要或平坦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为人车之长安           ②十余人无一人事有智略者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诸人皆怪其见之也(   )

A.嫉妒        B.尽力         C.厌恶         D.迅速

②将军不得已,上以闻(   )

A.登记        B.奏报         C.征召         D.征集

(3)第③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 B . 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 C . 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 D . 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
(4)把下面摘自第②段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

(5)依据第①段,“众人皆喜”的直接原因是(     ) (5)
A . 任安乐善好施 B . 任安足智多谋 C . 任安敬老爱幼 D . 任安办事公平
(6)《史记》擅长以衬托手法刻画人物,以第③段为例作简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有删改)

(1)    第①段介绍了      
(2)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 . 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 . 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 . 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沟通。
(3)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六、命题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