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温江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化学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在陶瓷器生产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 混合 B . 成型 C . 干燥 D . 烧结
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 合理开发环保洁净能源 B . 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 C . 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D . 全面关停所有化工企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工业制氧,属物理变化 B . 明矾净水,能杀菌消毒 C . 油锅着火,可加水浇灭 D . 煤气泄漏,点蜡烛查看
4、2018年3月22日是第26届“世界水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再生水的循环使用是城市节水的主要措施之一,“再生水”是城市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水质标准的中水(中水是指介于自来水和污水之间的水)。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B . 过滤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 . “再生水”可能是纯净物 D . 节约用水是每位公民的责任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验满二氧化碳 B . 加热液体 C . 液体体积读数 D . 滴加液体
6、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浓氨水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就观察到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以下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图1   图2

A . 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B . 图2中bc段纱布也会慢慢变红 C . 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 . 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纱布就不会变红
7、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总结正确的是()
A . CO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 B . 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C . CO和C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D . 初中实验室制取O2和CO2可以使用相同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8、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表示硫原子,“ ”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B . 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 .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D . 每个甲分子含有3个原子
9、根据化学方程式: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③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④水是由氧气单质和氢气单质组成

⑤反应前后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数目没变       ⑥反应前后氧原子的质子数不变

⑦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微粒数目之比是2:1   ⑧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A . ①④⑤⑦⑧ B . ②④⑤⑥⑦ C . ①③④⑥⑧ D . ②⑤⑥⑦⑧
10、下列4幅图分别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05 B . 图片_x0020_100006 C . 图片_x0020_100007 D . 图片_x0020_100008
11、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用稀盐酸可以鉴别黄金和黄铜(铜锌合金) B . 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C . 硬铝(铝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铝 D . 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金属资源
12、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下列行为错误的是(   )
A . 城市交通推行共享单车 B . 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减少资源浪费 C . 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D . 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13、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再加入约 体积的自来水,连接装置进行制取蒸馏水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42721544

A . 温度计在实验中经常使用,图中位置不对,水银球应该插入液态水中 B . 实验时,冷凝管应适当倾斜,其进、出水方向是:b进a出 C . 实验时,冷凝管应该用铁架台夹持固定 D . 石棉网作用是使蒸馏烧瓶均匀受热,碎瓷片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14、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称取28.8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图装置实验 (夹持装置省略),通入CO足量,反应完全后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8.8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 . 先CO通一段时间,目的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C .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中Cu和O元素质量比为9:1 D . 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25

(1)含量居第一位的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生活中举其一用途是      ;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
(3)用离子符号表示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常见原子团是      
(4)由碳、氧、钠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该物质的名称是        。
2、                 
(1)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      
(2)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      
(4)①写出化学式的名称并标出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SO3:名称       ,化合价       名称      ,化合价      

②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钻石:      干冰:      碳酸氢钠:      磁铁矿:      

三、综合题(共1小题)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装置图:

图片_x0020_346009614

(1)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甲中仪器①名称是      。如果用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该将导管a与      (填序号)导管连接。如果用乙装置检验二氧化碳,需要在集气瓶中装入部分      溶液,将二氧化碳从      (填序号)导管通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2)用软塑料瓶丙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倒入图中所示体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后会观察到      ;取出瓶中部分液体装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液体变成      色。
(3)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根据图丁中的现象,可以推测气球中的气体不可能是________。 (3)
A . 空气 B . 氧气 C . 氢气 D . 丙烷(CH)
(4)图戊中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5)实验室如用甲装置制取48gO2 , 则需要H2O2多少克?(计算题,写出详细过程)      

四、简答题(共1小题)

1、如图为铁的冶炼和铁制品循环再利用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1)上述“①”、“②”、“③”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写出一个工业炼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2)焦炭在高炉炼铁中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提高炉温和      
(3)废旧金属“循环再利用”的意义是      (写一点即可)。

五、推断题(共1小题)

1、如下图甲、乙、丙、丁戊、已、庚及A、B是初中常见物质其中戊是天然气主要成分,B通电可得到A,甲为一种常见单质,乙、丙为气体,己为红色粉末(反应条件略去)。

图片_x0020_2087433337

(1)丙可用于戊泄漏引发火灾中灭火,灭火其实就是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三个条件分别是:      
(2)乙和黑色粉末生成己的化学方程式是:      
(3)如图丙生成丁可用于丙的检验其检验方法是:      

六、科学探究题(共1小题)

1、课后查阅资料后,小丽和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习。

资料: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3)如下:

图片_x0020_1620700047

(1)分析图2,氯酸钾熔点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分解温度;
(2)分析图2,在氯酸钾分解前,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3)分析图3,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      ,当物质配比为1:2时,氯酸钾分解温度约为      ℃;
(4)为证实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小丽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

检查气密性。

方法:      

II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紧橡皮塞

不填

III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和氨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      ,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木条较长时间才能复燃。

IV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加热后可观察到现象是      

请回答:

①步骤I中检查气密性方法是:      

②完善步骤III中的填空: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      

③步骤IV中,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有余热的氯酸钾中的操作方法是      。加热后可观察到现象是      

④小丽认为根据步骤IV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            不变。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丽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则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四川省成都温江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