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语文预测卷(二)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24分)(共5小题)
单车欲问边, 。 ,归雁入胡天。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我校举行了“学雷锋主题快闪”活动。学校邀请了市领导莅临,校领导亲自恭迎。余市长发言结束后,主持人总结报幕:“感谢市长语惊四座的发言,接下来由合唱队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请大家洗耳恭听。”
《北京日报》2019年2月28日报道 2019己亥年正月十五18时30分,故宫博物院在其官微向世界表白。半个小时后,紫禁城成为北京老城最亮的点——350盏红灯为9米多高的城墙涂上一抹胭脂;畅音阁二层开戏,演员的水袖一甩一拨,柔婉缠绵;灯光为笔,在金色琉璃瓦上绘出《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展现山河壮丽和市井繁华。这座城“嗨”了,从黑夜到白昼。这恐怕是明成祖朱棣在下令营造它时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固执地称自己是“看门人”。从他上任,不少故宫工作人员私下抱怨:“就盼着院长出差,能让我们喘口气儿。”在“动不停”的院长带动下,故宫人几乎一刻不得歇。这座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改变了生活作息,从喜“静”到“活力四射”。
二、阅读(46分)(共4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余拏一小舟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③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私恩与公法
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刺史。时其故人为清河太守,章知其奸藏,欲将按其罪。一日,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往日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言若为青天。”章曰:“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太守默然。翌日,遂收太守。
今 日 苏 孺 文 与 故 人 饮 者 私 恩 也 明 日 冀 州 刺 史 按 事 者 公 法 也
习惯之恶
①“习惯了就好了”,相信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听过类似的话。它貌似是“包治百病”的“心灵鸡汤”,但很多人未曾察觉,这碗“鸡汤”很多时候也是一碗“迷魂汤”。
②上周,一则新闻刺痛了很多人的心。在广西一些贫困山区,中小学生不吃早餐、冬天穿凉鞋成为一种“习惯”,当地家长和教师对此也习以为常。如果不是有媒体的报道,很多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生活的人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今天仍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竟然连温饱都无法保证。虽然客观来说,报道中提到的情况只存在于少数地区,放在全国来讲并不普遍。
③当地家长和教师对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习以为常,是因为无力、无奈。但是,一些有关部门和群体是否也要对此逐渐“习惯”起来?如果媒体“习惯”了,不再为孩子们鼓与呼;如果当地政府“习惯”了,不再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尽责;如果社会公益人士“习惯”了,不再为孩子们奉献一份爱心……如果我们逐渐“习惯”于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的艰辛与苦难,这难道不是一种恶行?
④著名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指因不思考、无判断、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恶。那么,是什么直接导致了人的平庸?在笔者看来,是习惯。这里所说的习惯,不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小习惯,而是更多地指向因为缺乏思考与判断,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弊病和危机的熟视无睹,对弱势群体和公众权益的麻木不仁,这就是“习惯”之恶。
⑤对于“习惯”之恶,权力部门、社会公器尤须戒惧。“贵州一高校学生因‘寝室藏麻将’被下红头文件警告”“一辆面包车挤21名小学生,家长明知危险却无能为力”,等等,仔细审视最近发生的一些热点教育新闻,其中蕴藏的深层次问题,很多都有“习惯”之恶的鬼魅身影。试问,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对相关问题有清醒的认知和省察,而不是因循于习惯,忽略自身责任,放任自身权力,也许就能防患于未然,也许就不至于造成不良后果,也就不会给自身招致舆论危机。
⑥“习惯”之恶,经常体现在习惯于潜规则。此前,“中国学者论文被英国出版公司大规模撤稿”一事经国内外主流媒体曝光后,再次引发各界对国内学术风气的质疑。据媒体报道,英国这家出版公司给出的理由是这些论文出现“伪造同行评审的痕迹”。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根源于不合理的激励驱动机制。一些研究成果也许学术价值不高,但只要能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将有助于作者获得学位、工作机会或申请经费等。不难发现,这类伪造行为在相关利益群体内已经形成了潜规则,不少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操作手法。试问,倘若不是有关各方对这种“习惯”之恶的不察或选择性忽视,何至于伪造行为泛滥成灾,造成今日如此恶劣的影响?
⑦考察“习惯”一词的来源可以发现,习惯原本写作“习贯”,指“习于旧贯”。很多人在时间的消磨和制度的制约下,对很多原本不习惯的事物和现象变得“习惯”起来。尤其是对一些长期存在、从来如此的东西,更是不加以思考,不寻求改变。对此,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早就做出了有力的诘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⑧习惯是改变的天敌,是改革的“绊脚石”。习惯是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的重要成因。中国教育要走向优质、公平、公正,中国社会要走向和谐、繁荣、稳定,正视、摒弃、革除“习惯”之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选自《人民网》)
隐忍的痛 恣意的爱
①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②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
③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
④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⑤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⑥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⑦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
⑧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我鼻子一酸,急忙转开脸。
⑨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静坐的记忆。近几年,我师范毕业,弟弟下学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
⑩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不愿被弟弟背着。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
⑪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世界上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
⑫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母亲的背影一如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一次,我却仿佛听到骨肉厮打,血肉模糊的呻吟,每一步都像尖锐的刀深深刺到我的心里,心里也是一片血肉模糊。
⑬我任凭汹涌的泪水肆意流淌在秋风中,母亲,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瘸掉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
⑭泪眼蒙眬中,我听到弟弟重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去省城大医院里看。真不行,我和姐就是您的双腿。
⑮不知是不是泪眼闪动的关系,我看到,母亲单薄的肩膀在颤抖着。她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 , 像极了舞蹈着的美人鱼。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 → →
三、作文(50分)(共1小题)
如果生命中没有东西能让你感动,那么你也不值得他人感动。的确,没有感动,就不会有激奋,不会有理解,更不会有许多的人间真情。在生活中,一首激昂的歌曲,一本难忘的书,一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无言的挥手,一个蹒跚的背影,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动不已。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那些情,永远散发着芬芳,让人难忘。
请以“_____________的感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自选文体;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四、附加题(10分)(共1小题)
当保尔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割开颈部,切除一侧甲状旁腺的时候,死神的黑翅膀曾经先后三次触到他身上。然而,保尔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达雅在外面提心吊胆地守候,手术过后,她看见丈夫虽然像死人一样惨白,但是仍然很有生气,并且像平常一样,温柔而安详。
“你放心好了,小姑娘。要我进棺材不那么容易。我还要活下去,而且要大干一场,偏要跟那些医学权威的结论捣捣乱。他们对我的病情做的诊断都正确,但是硬说我已经百分之百地丧失了劳动力,那是完全错误的。咱们还是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行列。
……
保尔开始工作了。
他打算写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科托夫斯基的英勇的骑兵师,书名不用考虑就出来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从这天起,保尔把全部精力投入了这本书的创作。他缓慢地写了一行又一行,写了一页又一页。他忘记了一切,完全被人物的形象迷住了,他第一次尝到了创作的痛苦,那些鲜明难忘的情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却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表达,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
已经写好的部分,他必须逐字逐句地记住,否则,线索一断,工作就会停顿。母亲惴惴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
写作过程中,保尔往往要凭记忆整页整页地,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母亲有时觉得他好像疯了。儿子写作的时候,她不敢走近他,只有乘着替他把落在地上的手稿拣起来的机会,才胆怯地说:“你干点别的不好吗,保夫鲁沙?哪有你这样的,写起来就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