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年4月2019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大联考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这种(diān)斤拔两的交易未免落得个吝(sè)的罪名。 B . 必须不被搽在表面上的脂粉所(kuāng)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jǐ)梁。 C . 孔乙己便(zhǎng)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zhàn)出,争辩道…… D . 人配衣裳马配(ān),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肚(dōu),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投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来,何家要出个真正大学问,只有指望孙子何满子了 , ①可是,掂量一下自己这点儿财力,供他念完小学,已经是打肿脸充胖子;②而中学大学的门槛九丈九尺高,没有白花花的银洋砌台阶,怎么能高攀得上?③自己已经老迈年高,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来;④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掂量 B . 打肿脸充胖子 C . 门槛 D . 高攀
(2)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
A . B . C . D .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 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B . 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C . 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D .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二、名著阅读(共2小题)

1、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躲在箱子里睡觉时,不料一只大鹰将箱子叼走,还把箱子掉进了海里。 B . 《简·爱》中女主人公自尊、独立的性格的形成,是与她童年的幸福生活分不开的。 C . 青面兽杨志潜心仕途,但先丢了花石纲,后又丢失生辰纲,不得不落草并投奔梁山,最终在征方腊时病逝。 D .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刻画了很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书中所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实则是对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2、名著阅读。
(1)在罗切斯特的房间放火,并且撕裂简·爱的婚纱的人是(   ) (1)
A . 格雷斯·普尔 B . 布兰奇小姐 C . 谭波尔小姐 D . 伯莎·梅森
(2)研究者陈美玲认为,《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请你结合作品中周进与范进两个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句子默写(共1小题)

1、古诗文名句填空。
(1)一轮秋影转金波,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      ,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3)      ,采葵持作羹。(《十五从军征》)
(4)在孟子看来,生死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死亡也是他所憎恨的,但“      ,故患有所不辟也”。这种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5)《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以幽雅的杏花、悠扬的笛声暗示诗人人生落寞情怀的句子是:            

四、小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微作文。

    学校准备为高一新生设计制作校服。原定为一款参照国外校服样式设计的校服,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大家很喜欢。但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校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校方对此很为难。

请你给校长写一封短信,陈述自己的看法,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帮助。要求表达得体,150字左右。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家。

    ⑨到他家时天色已晚,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⑪“你小子净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⑫“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⑬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⑭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得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⑮“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⑯“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该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⑰“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⑱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⑲“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⑳告别了他们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请你谈谈对小说题目的理解。
(2)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中的“我”进行评价。(至少三点)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下面加下划线词语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①他仍然低头不语 , 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

②“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4)仔细品味最后一段,说说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

    ①其实,现代的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其中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子。以此来观照,现代通缉令中就有着古代通缉令的影子。我们可以从现藏于甘肃博物馆的一件简册中窥见古代通缉令的真貌。

    ②中国考古工作者曾从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

    ③我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基本相同,包含疑犯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及流窜的时间和地点等。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通缉令上都会附上疑犯的画像。在现代,办案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照片和监控视频来抓捕疑犯。而在古代,犯人的画像只能由官府画师描绘出来。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东周列国志》记载:“平王悉从起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伍子胥也因此急白了头,才混淆过关。

    ④古代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画得最好的是宫廷画师,负责给皇帝或皇亲国戚画像。相较来说,衙门的画师就显得很不专业,出于务实的考虑,画师会将疑犯的某些特征画得很突出,甚至很夸张。官府要在各处交通要道张贴疑犯画像,因此需要通过临摹、复制来制作大量的画像。这样一来,疑犯的画像就与本人相貌出入很大。可是,官府成功抓捕疑犯的概率却很高。这究竟是为何?其实,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⑤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汉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时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清代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最终形成,即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十保以上为乡镇。这种对百姓严密控制的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连保连坐”制度就能实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人犯法,全保的人都要受到牵连。外地的疑犯跑到当地,当地人要及时举报,否则会受到惩处。

    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里面包含有古人的各种信息,这对流动人口有一定的管理作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辞无有。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人,犯者并斩!吾不敢留。’”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疑犯逃到外地,拿不出有效的身份证明,便会被官府收押。

    ⑦此外,为了有效缉捕疑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意思是,告诉全国,如有人能检举、告发杀人犯的,给予五万钱奖赏。对于疑犯,是检举揭发受到奖赏,还是隐瞒包庇受到惩罚?何去何从,孰轻孰重,百姓自然会有选择。

⑧正是有了这些制度,通缉令上的画像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

(1)文章以“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为题,有何作用?
(2)文中第③段划线的“基本”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一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质量并不高,官府还有哪些制度来提高抓捕疑犯的成功率?结合本文谈谈。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 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宋·苏轼《留侯论》,有删节)

【注】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弊:疲弊。④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⑤淮阴:指韩信。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1)
A . 必有人之节(超过) B . 匹夫辱(被) C . 是以百战百胜(因此) D . 用其锋(轻松)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②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4)本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七、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重访西湖旧游

(宋)武衍

西风吹晓凤城开,桂子香中信马来。

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

西湖感旧

(宋)陈居仁

苏公堤畔采莲船,蘸碧楼台动管弦。

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

(1)由诗中的写景内容可知,两位诗人重游西湖的季节不同,《重访西湖旧游》是      季,《西湖感旧》是      季。
(2)同是重游西湖,两位诗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八、材料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拉面说:想成功,得有人拉一把。

饺子说:脸皮不能太薄,肚子里还要有料。

窝头说:还是有个心眼好。

虾说: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油条说:不受煎熬,不会成熟。

请根据你对这段话的思考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2019年4月2019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大联考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