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西苑中学2019年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共4小题)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 ,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沉舟侧畔千翻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④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遥看是君家, 。(《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⑥ ,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①王维《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 。”
②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晨昏景象的句子是“ ,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有时候他遇到晚霞和新月,这时他只想休(qì),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磅(bò)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也许有一天,他会再从海上篷篷的雨点中升起,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生命就是这样,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的搁浅。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qì |
bò |
|
休 |
磅 |
屏息 |
一个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美国科学家测定,【A】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约为2569毫升左右。【B】为保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大约2560毫升的水。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为1200毫升。【C】 。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
①请在【C】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过渡自然。
②【A】句用词重复,应删去“ ”一词。
③【B】句搭配不当,可将“ ”一词替换“ ”。
二、阅读理解(55分)(共3小题)
五月槐花香
①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故乡的槐花又开了。放下电话,轻轻推开窗户,一股晚风夹杂着城市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突然感觉心里空荡荡的。
②好不容易捱到天亮,随便装点了行囊,我便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③刚走到村口,远远的我便看到了坐在门前老槐树下的母亲。
④“妈——”
⑤我的喉咙里涩涩的,A.母亲抬起头,摘下眼镜,眼睛里满是惊喜,随即放下手中的活,像个孩子似的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我觉得母亲好像又苍老了许多。我鼻子一酸,泪水差点流了出来。母亲好像觉察到了什么,便岔开话题:“云儿,快歇着去,妈去给你打水,洗把脸再说。”母亲顺手拿起毛巾和脸盆。我分明看到:母亲在转身的那一瞬间,迅速地拭去了腮边两行浊泪……
⑥捧起冰凉的井水洗完脸后,顿觉轻松了许多。摆脱了平日里繁多的应酬,此时只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就势躺在大沙发上,竟酣然入睡了。
⑦一觉醒来,母亲不知干什么去了,我信步走出了卧室。B.屋外,一树树槐花开得正艳,满树的花瓣如串串剔透的水晶,鹅黄的花蕊不时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⑧母亲颤巍巍地站在凳子上,踮着双脚,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从树枝上打下串串的槐花。如血的残阳,母亲的身影显得格外瘦弱。不觉中淡淡的花香将我眼睛浸得湿润……
⑨晚上,母亲在闷热的厨房里,又是和面,又是洗槐花。忙活了大半天,才兴冲冲地端给我一碗馋人的槐花饭。我接过这似有千钧的“佳肴”,狼吞虎咽地吃个精光。母亲静静地坐在我的对面,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
⑩临睡前,母亲从衣柜里拿出崭新的床单、被褥,铺好床后,再三嘱咐我盖好被子,乡下夜里寒气重。那晚,母亲将我的脚丫紧紧的接在地温暖的怀抱。温馨的梦里,我拉着母亲的手,在开满槐花的山坡,听她讲《王子与母亲》的故事……
⑪第二天,母亲起得很早,走了四五里山路从镇上买来一瓶槐花蜜,硬是塞进了早已被她塞得满满的行囊。接着便又张罗着为我做早点。望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刹那间我竟觉得自己就是故事中那位残忍的王子。
⑫临走时,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将我送到村口,又是一番千叮咛,万嘱咐。
⑬坐在返城的客车上,窗外,一树树冰清玉洁的槐花一闪而过,我蓦然觉得,母亲的爱诚如这朴实而又圣洁的槐花,虽然平凡却又凝重而深沉,足以让我一辈子去细细品味。五月的风拂过脸庞,一缕醉人的幽香潜入心底,淡淡的花香中,我已泪流满面……
第⑧段:
第⑨段:
第⑩段:
第⑪段:
第⑫段:送别时,母亲叮嘱“我”
A.母亲抬起头,摘下眼镜,眼睛里满是惊喜,随即放下手中的活,像个孩子似的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
B.屋外,一树树槐花开得正艳,满树晶莹的花瓣如串串剔透的水晶,鹅黄的花蕊不时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材料一】
最近,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优秀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这一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记者在调查时发现,目前的中小学生,大多数都会把语文的学习一推再推,甚至根本不为学习语文留出时间。六年级的党子怡同学说:“我周一到周五每天的课程几乎是排满的,好不容易盼来的周末也被妈妈报的数学提高班占用。别说安排时间专门学习语文了,连想歌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问题确实很严重,现在很多人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甚至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一位四年级学生的一张字迹歪歪扭扭的请假条让老师哭笑不得:“亲爱的老师,我因感冒去看‘衣生’,3KU,老师。”很明显,“衣生”确实吓到了老师,“3KU”(THANK YOU)也让老师摸不着头脑,而经过多次纠正以后,他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
【材料二】
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余光中
语文是母语,母语是母亲说的话。每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写字,不喜欢汉语言文字,不喜欢千古传诵至今的诗词歌赋,茫然无知于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看到黄河断流一样会凄然感慨,却欲哭无泪。——杨启亮
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就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雪雰
我们需要提高英语的能力,是在提高我们使用这一个工具的能力。但是工具跟你的灵魂,你不能把它混为一谈,你的灵魂还是你自己。对于汉语的掌握的最深刻最高的境界,才是你的灵魂。——龙应台
【材料三】
全球“汉语热”与“留学中国热”的深层次分析
近来,数家西方大通讯社和主流媒体从各自的角度发表长篇报道,聚焦全球范围的汉语热现象,掀起一波介绍汉语热的热潮。汉语热已经超越了语言版图,成为一种融合经济与文化的“全球现象”。迄今为止,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两千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开汉语课的中小学更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中国教育部日前对外发布了近5年来外国赴华留学生年增两成的消息。
“汉语热”与“留学中国热”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十年前,外国人学汉语,也许大多是为去中国工作做实际准备;今天,他们学汉语,是看好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相信汉语作为强势语言的未来地位,以期搭上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其次,是文化的期待。中国经济20多年来以GDP年平均增长10%的高速发展,堪称奇迹。但须知:必有文化的支撑。只有以汉语为工具,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依托,才能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把握先机。
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在这一轮抢占先机的热潮中,自然有近水楼台之利。但在与外国人的竞争中,能否先得月,还要看他们在文化上下的功夫如何。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了解,补上文化课,堪称当务之急。
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在这一轮抢占先机的热潮中,自然有近水楼台之利。但在与外国人的竞争中,能否先得月,还要看他们在文化上下的功夫如何。
①“近水楼台”是指 。
②“先得月”是指 。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雷。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乃于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拔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而止,则天已明矣。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准;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①雾凇沆砀 沆砀: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③客此 客:
④余尝谓看云宜夕阳 尝:
⑤薄暮,独步城外 薄: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
三、写作(60分)(共1小题)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的内心有个纯洁的念头:“我要开出美丽的花朵。”因此它努力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周围的杂草对它不屑,甚至讥笑它白日做梦;连飞过的蜂蝶也劝它不用那么努力开花。但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百合努力释放着内心的能量,终有一天,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提示与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