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 (共12小题)

1、看拼音写字词

jīng  qiǎo

xùn   qī

lǎn   duò

píng   hémg

yǔn   nuò

      

      

      

      

      

2、下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 (lù)       便宜(pián)       小(ái)      镜(xiá) B . (dài)      咐(fēn)       半(mǔ)     筐(luó) C . (jiǎn)     子(máo)       弃(xian )   味(yùn)
3、根据意思写四字词语。
(1)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2)形容香气浓郁,香味飘得很远。      
(3)形容十分得意和傲慢的样子。      
(4)不容易相信。      
4、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      白鹭不会唱歌,      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
(2)进入太空之后,      关掉发动机,火箭      可以继续前进。
5、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白鹭》一文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B . 《落花生》一文,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C . 负荆请罪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低调,要顾大局,识大体,为了国家利益,斗不过廉颇,只得暂时负荆请罪。
6、按要求完成句子。
(1)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2)我们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改为肯定句)
7、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1)晴天的时候,每每看见它孤孤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刻画出了白鹭悠然而立,给人一种      之感,      之美。

(2)这句话是文中描绘白鹭三幅画中的一幅图,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      
(3)请以“公鸡”作为对象,仿写一句话,运用上句的修辞手法。
8、古诗文默写。
(1)      ,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2)盛年不重来,      。(陶渊明)
(3)莫等闲,      ,空悲切。(岳飞)
(4)多少事,      ;天地转,      。(毛泽东)
(5)居高声自远,      。(虞世南)
9、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坠--掉,落。5.于--在,到。6.遽--立刻,急忙,马上。7.契--用刀刻。8.是--指示代词,这儿。9.吾--我的。10.之--结构助词,不译。11.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2.其--他,代词。13.者--……的地方。14.求--找。15.之--剑,代词。16.矣--了。17.而--但是。18.若--像。19.此--这样。20.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解释下划线字。

其剑舟中坠于水    自      

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修辞,请变成陈述句。
(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5)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蜜蜂与排雷

    有些动物天赋的生理机制和特殊本领,可利用来造福人类。

    科学家发现,经过特殊训练的蜜蜂可以在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上大显身手。美国蒙大拿大学研究人员还发现,蜜蜂在寻找地雷以及其他爆炸物方面同样具有非凡的能力。与警犬相比,蜜蜂除了容易训练且工作起来更吃苦耐劳外,在寻找“猎物”(各类爆炸物品)的准确性方面也显得高出一筹。

    目前世界各地约有1.1亿颗地雷等待排除,每年约有2.6万人因触雷而死或致残。小小蜜蜂可以为搜寻这些重大隐患开辟新路并做出贡献。

    为什么蜜蜂能有这种本领?因为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的嗅觉十分敏锐,可以识别出狗无法分辨的许多种细微气体。加之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出动,因此在搜索同样面积的情况下,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更有效。科学研究表明,这些“探雷蜜蜂”只需要接受短短几天训练,就可以适应搜索地雷的要求。

(1)本文第2段告诉我们,蜜蜂探雷比警犬探雷“高出一筹”表现在                  三个方面。
(2)善于捕捉关键词语,有助于把握主要信息,快速理解语意。上文画线句子中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语是            
(3)请你另举一个利用动物本能或运用仿生学造福人类的事例。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太 阳 路

    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的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的也离不得它。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有一天突然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去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奶奶,太阳是住在什么地方呀?”

    “是住在金山上的吧。”

    “去太阳上有路吗?”

    “当然有的。”

    “啊,那怎么个走呀?”

    奶奶笑着,想了想,拉我们走到门前的那块园地上,说:“咱们一块来种园吧,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什么就会知道了。”

    奶奶教了一辈子学,到处都有她的学生,后来退休了就在家耕作这块园地,她的话我们是最信的。到了园地,我们松了松土,施了施肥,妹妹种了一溜眉豆,弟弟种了几行葵籽。我将十几枚仙桃核儿埋在篱笆边上,希望长出一片小桃林来。从此,我们天天往园地里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10天之后,果然就全发芽了,先是拳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我们高兴地大呼小叫。奶奶就让我们5天测一次苗儿的高度,插根标记棍儿。有趣极了,那苗儿长①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②出一大截来;一个月后,插到6根,苗儿就相对生叶,直噌噌长得老高了。

    可是,太阳路的事,却没有一点迹象。我们又问起奶奶,她笑了:苗儿不是正在路上走着吗?这却使我们莫名其妙了。

    “傻孩子!”奶奶说,“苗儿5天一测,一测一个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一个台阶;顺着这台阶上去,不是就可以走到太阳上去了吗?”

    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每一棵草呀,树呀,就是一条去太阳的路吗?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都存在着啊!

    奶奶问我们:“这路怎么样呢?”

    妹妹说:“这路太陡了。

    弟弟说:这路太长了。”

    我说:“这路没有谁能走到头的。”

    奶奶说:“是的,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世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么走着,有的走得高,有的走得低,或许就全要在半路上死去。但是,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

    我们都静静地听着,站在暖和的太阳下,发现着每一条路和在每一条路上攀登的生命。

    “那我们呢?”我说,“我们怎么走呢?”

    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你们现在还小,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

(1)第1段表现出小的时候我们的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那苗儿①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②出一大截来。结合句意,分别说说下划线的两个长的含义。

长①:      

长②:      

(3)天天往园地里跑和高兴地大呼小叫分别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4)通向太阳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试着用下面的表述形式概括。

答: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      ;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      

(5)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这句话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用一两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6)这篇文章用奶奶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12、你最喜欢哪一位老师?他(她)有着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他(她)的一两件事写一写。注意语句通顺,感情真挚。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统编版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