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景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计50分)(共25小题)

1、元军南下的时候,组织军队抗元,写下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人物是(      )

A . 寇准 B . 岳飞 C . 韩世忠 D . 文天祥
2、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

A . 市舶司 B . 澎湖巡检司 C . 宣政院 D . 广州十三行
3、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 国家统一 B . 政权并立 C . 三国鼎立 D . 和平共处
4、在中国历史上,结束国家分裂,实现统一并建立隋朝的是(   )
A . 杨坚 B . 杨广 C . 李渊 D . 李世民
5、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观。隋朝大运河以哪个城市为中心(   )
A . 涿郡 B . 洛阳 C . 长安 D . 余杭
6、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①隋炀帝的暴政    ②开通大运河    ③农民大起义    ④部将的反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7、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该诗称颂的“开元全盛日”在位的皇帝是(   )
A . 隋文帝 B . 武则天 C . 唐太宗 D . 唐玄宗
8、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 . 交通运输 B . 纸张印刷 C . 农业生产 D . 陶器制作
9、现在一些外国人仍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 .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B .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 . 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 . 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0、就历史阶段特征而言,隋唐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
A . 民族政权并立 B .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C . 繁荣与开放 D . 中外交往与冲突
11、“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指(   )
A . 隋文帝的统治 B . 唐太宗的统治 C . 武则天的统治 D . 唐玄宗的统治
12、“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 不畏艰难的精神 B . 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 . 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D .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3、唐朝时期,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
A . 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 . 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 . 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 . 唐朝一些皇帝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14、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
A . 金灭北宋 B . 辽灭北宋 C . 西夏灭北宋 D . 蒙古灭南宋
15、后人仿照社甫凭吊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后人对哪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
A . 岳飞 B . 文天祥 C . 寇准 D . 秦松
16、下列民族政权与两宋同时存在的是(   )
A . 辽、西夏 B . 西夏、金 C . 辽、金 D . 辽、蒙古
17、汉代“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亡(无)千金之家”。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各项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有(   )

①人口南迁②民族交往③大运河贯通④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18、《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   )
A . 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 .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 . 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 . 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19、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成吉思汗 D . 忽必烈
20、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以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西周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21、宋太祖和宋太宗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 . 北方 B . 全国 C . 西南和西北地区 D . 中原地区和南方
22、铁木真曾经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下列事迹与他有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南宋    ④定国号为元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23、“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 . 设立宣政院 B . 建立三省制 C . 推行行省制度 D . 建立中书省
24、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
A . 宣政院 B . 安西都护府 C . 西域都护 D . 澎湖巡检司
25、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
A . B . C . 瓦子 D . 勾栏

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共4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武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材料二:要国大面料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1)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2)材料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在中国开始于什么朝代?它常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3)这种考试制度有什么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国家公务员,你觉得从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以指导自己的工作?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镜子”指的是谁?当时被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举一例。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简图(见下图)

材料二:北宋开封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有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长安城的布局?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开封怎样的经济景象?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一,归纳材料二开封商业活动的特点。
(4)材料二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举一例说明。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05年,宋辽达成“凛渊之盟”。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缩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主要条款是:一、南宋称臣于金,并且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二、宋金两国,东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国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三、南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一、二中的“宋”分别指哪个政权?
(2)材料二中的“和议”给我国造成了怎样的割据局面?
(3)上面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个盟约的内容?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两个盟约?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