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13 短文两篇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预习自测(共5小题)

1、仿句练习。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      ,读书然后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诘难

shè

zǎo

chòu

jiè

làn

jué

      

      

      

      

      

      

liàn

      

      

      

wàng

      

吹毛求

然贯通

味同

      自大

3、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②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③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④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⑤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⑥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4、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充满;充实;充分)的理由。

②要想把经典著作读      (懂;完;透),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③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      (丢弃;放弃;放松)了整体。

5、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①周密     ②庄重     ③灵秀     ④深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二、基础运用(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汇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yē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你想来得快些,但学得不扎实,结果反倒慢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囵吞枣

      废食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循序渐进”中“循”的意思是      
(4)选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2、为纪念“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学校开展以“走进读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2)根据示例,将下表空缺处的读书方法填充完整。

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循序渐进法

(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仿写:一本好书像      

三、课内精读(共2小题)

1、阅读《谈读书》,回答问题。
(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这段话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不求甚解》,回答问题。
(1)结合全文,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2)文章第五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这对我们读书有何启示?

四、拓展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A . 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 . 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 . 选文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 . 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5)下面这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五、写法借鉴提升能力(共1小题)

1、培根在《谈读书》提道:“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两句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鲜明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请你使用其中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写一个片段,谈一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13 短文两篇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