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广东广州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共20小题)

1、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

A .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B . 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C . 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D .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2、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

A . 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 . 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 .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 . 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3、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

A .  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 . 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C . 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 . 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4、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注:今扬州)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注:今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注:今常州)船……;会稽郡(注:今绍兴)船……;南海郡(注:今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

A .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 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 . 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5、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 交子的出现 B . 坊市界限的突破 C . 商帮的形成 D . 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6、“臣(注:张之洞)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是以虽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这说明他主张( )

A . 兴办军事工业 B . 兴办民用工业 C . 限制对外贸易 D . 发展资本主义
7、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中国

北部

中国

西北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平均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6.0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 . 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 . 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 D . 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8、郑观应认为:“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结合甲午战争前的史实,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①列强对华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加剧列强侵华

③列强利用条约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9、1912年,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 .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0、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

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

A . 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 . 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C . 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 . 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12、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他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   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苏俄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 . 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 D . 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
13、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泰戈尔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14、意大利经济学家阿锐基在《漫长的20世纪》中写道:“为了拯救市场,拯救在市场条件下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市场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保留下来,买卖的过程也应该一如既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作者阐释的是( )

A . 英、荷的重商主义 B .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 .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 . 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15、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

A . 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B . 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C . 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 D .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16、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说中说:“在19世纪,受赠土地便是获得机会。正如有人给了你们在得克萨司斯州的众多祖先那么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在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克林顿的这一论断说明了( )

A . 美国政府将会逐步增加奖学金  B . 信息时代对知识的依赖性逐步增强 C . 美国政府将严格控制土地资源  D . 政府的奖学金成为人们起家的本钱
17、1960年,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就导致美元外流,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由此可知,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 .   经济危机的爆发 B . 国际贸易的发展 C . 世界银行的建立 D . 世贸组织的建立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 )

A .   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 B . “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C . 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D . 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
19、“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

A . 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 . 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 . 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 . 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20、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 . 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 . 全面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C .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 . 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二、综合题 (共2小题)

1、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之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

材料二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创生者”,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三 19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试从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简单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漫长的16世纪”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分析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造成的冲击。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二战后初期“世界资本主义如何走出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 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任选一个五年计划,结合主题词和史实加以说明。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5-2016学年广东广州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