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年小升初语文期末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运用 (共10小题)

1、词语填空

淡雅的             美丽的      

艳丽的             密切的      

2、与“罗贯中——《三国演义》”最相似的一项是(    )。

A . 宋江——《水浒传》 B . 吴承恩——《西游记》 C . 施耐庵——《红楼梦》
3、判断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苏东坡咏赞钱塘江大潮的千古名句。(    )

A . 表示特定称谓 B . 表示直接引用 C . 表示讽刺或否定
4、在《三国演义》中和“单刀赴会”、“败走麦城”、“过五关斩六将”都有关的人物是(    )
A . 关羽 B . 刘备 C . 诸葛亮 D . 周瑜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      你真专心哪      我忍不住轻声问他      没想到他头也不抬      理也不理我      
(2)      好骄傲的年轻人      我正想着      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      心不由得咯噔一跳      福利工厂      原来      他是个聋哑人      
6、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

冯老师就快50多岁了,他却向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清晨,他迈着轻快的步伐和笑容走向学校。最近他在指导我们阅读伊索寓言这本书。他说:“他要把全部精力献给学生。”

7、选出字和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皱纹      挽联     追(dào)    打挨骂(āi) B . 敷药      和谐     怒(háo)    (zā)好绷带 C . 爆竹      羞愧     爱(fǔ)     (zhuǎn)过头来
8、下列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良(顺服的)                  警(感觉敏锐) B . 利(锐利(跟“钝”相对))    巧(机警;伶俐) C . (感觉)                    敏(疾速) D . 杂(不正确的)                恼(挑逗;招引)
9、联系课文内容作答。
(1)通过第一二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高尚的人:有工作      ,生活      的周总理,有      的穷人桑娜和渔夫,有      大兴安岭的守林人,有      的杨震。
(2)《东施效颦》中的“颦”字是      的意思,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      ;《楚王好细腰》通过      ,讽刺了      
(3)我们赞美长江,      ;我们依恋长江,      
1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①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②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修改病句)

③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缩句)

④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改为反问句)

⑤用“浏览”造句。

二、阅读理解 (共3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就是生命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用笔做武器,写文章激励广大群众起来革命。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间,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人等他。就是下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珍惜时间,为的是认真学习和写作,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句话表明      
(2)鲁迅把忙碌后看书当作是      ;把耗费别人的时间看作是      ;把节省时间看作是      
(3)文章第      自然段写鲁迅先生珍惜自己的时间,第      自然段写他珍惜别人的时间。
(4)文章赞扬了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在讨论会上,一住美国学生站起未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接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选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请按文段内容填空。

      的土地           的历史           的斗争

(2)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

②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3)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他和小虎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上同一个小学,中学,一起逃课去游泳。14岁的时候,他们学武侠小说里的样子,结拜兄弟。小虎问他,我们现在是兄弟,你会怎么对待我?他想一想,就说,如果你死了,我就替你养你爹妈和你弟弟。小虎于是和他笑着打成一团。

    没想到成了真的。他医学院毕业,当医生的第二年,有天深夜,有人敲门,他打开门,门口站着小虎的弟弟小江,浑身是伤,缠着绷带,小江告诉他,他们全家人,包括小虎在内,在这天早晨去郊游的时候,遇到了车祸,只有小江幸存。从此,他在这世界上没有亲人,也没有人可以投奔,只有来找他。十二岁的小江,带着他的游戏机,还有一双破球鞋,来投奔他,他大哭着,留下小江。那一年,他二十四岁。

    他的女朋友问:“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走?”他大怒:“小江还能到哪里去?”温室长大的女孩子,没有被人这样吼骂过,转身离开,再也没回来。他没去追她,从此下定决心,如果要结婚,就必须是个能接受小江的女子。此后的十六年,他没有遇到这样的人。

    他爹妈接受了这个孩子,但是很多问题,还是要他解决。他真没想到,家里添个半大的上学的孩子,真不是添双碗筷那么简单。他拼命加班,生活还是紧张。有天,他去学校看小江踢球,这孩子穿着一双绽了口的球鞋,已经破了很久,不敢跟他要新的。他转身去卖血,用那钱买了五双球鞋。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江高中毕业,死也不肯考大学,怕给他增添负担。他绑着小江,把他送进考场。那一年,他三十岁。

    小江快要毕业的时候,他得到一次机会,去美国进修,他放弃了。那一年,他三十四岁。

    电视台和报社知道了他们家的事,要他上一个“人间真情”之类的节目,他拒绝了:“我把弟弟养大,很正常啊,怎么就要上电视了?”这一年,他三十六岁。

    小江有了女友,带回家给他看,那女孩子明知道他的身世,事后却还问他:“你这个所谓的哥哥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问题?”小江站在街上,悲哀地看看这个纯洁清白的女孩子,转身离开,任她在背后连哭带叫。小江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一个能够接受哥哥的女子做妻子。这一年,小江二十五岁。

    终于遇到一个善良的女孩子,在二十八岁那年,小江结婚。这个女孩子和小江本不打算举行婚礼,但是,他不愿意,他拿出他十年来积攒下的所有加班费,为他们操办了婚事。婚礼上,新娘和小江慎重地叫他“哥哥”。全场安静了整整一分钟。那天晚上,他被闹新房的人灌醉了,新人让他睡在新房里。恍惚中,他觉得自己真是老了,这一年,他四十岁。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写法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作者多次写到“这一年,他多少岁”?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两句中他“大哭”和“大怒”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5)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中兄弟情谊的?他这样做值得吗?

三、习作与生活 (共1小题)

1、题目:                              , 我想和你聊聊天

当今社会,聊天的方式和对象很多。请你选择一个聊天对象,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围绕一个主题,充分发挥想象,掏出自己的真心话,400字以上。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年小升初语文期末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