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育华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化学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物质名称 | 乙烷 | 丙烷 | 丁烷 | 戊烷 | 己烷 |
沸点/℃ | -88.6 | -42.4 | -0.5 | 36.1 | 69.2 |
在常温下使用至无气体放出时,钢瓶中常剩余一些液态物质,这些物质最有可能是( )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受热 ②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④忘了加催化剂⑤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酒精灯,再取出集气瓶⑥没有在试管口堵一团棉花 ⑦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二、选择填充题(共5小题)
A分液漏斗 B试管 C锥形瓶 D
A. 坩埚钳
B. 药匙
C. 蒸发皿
D.
序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锰酸钾中的高锰酸钾 |
取样,加热 |
B |
鉴别过氧化氢水溶液和水 |
各取少量液体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
C |
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 |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两种气体中 |
D |
鉴别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固体 |
|
序号 |
化学反应事实 |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
A |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
反应物浓度 |
B |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
反应物的燃点 |
C |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
反应物的种类 |
D |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
|
A.反应过程中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
B.燃烧匙中的白磷可以换成细铁丝或镁条
C.集气瓶中预先放的a体积水仅有液封导管,防止气体受热膨胀逸出的作用
D.该实验测得氧气与空气的体积比为 (用a、b、c表示)
三、填空题(共1小题)
四、实验题(共6小题)
资料: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3)如下:
请回答问题: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Ⅰ |
检查气密性 |
方法:………… |
Ⅱ |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紧橡皮塞。 |
不填 |
Ⅲ |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木条较长时间才能复燃。 |
Ⅳ |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后可观察到木条立刻复燃。 |
请回答:①步骤Ⅰ中检查气密性方法是: ;
②完善步骤Ⅲ中的填空: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 ;
③小丽认为根据步骤Ⅳ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 不变。
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丽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则实验室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 。
已知试管的体积为60mL,注射器前沿停在20mL处,关闭弹簧夹,对白磷进行加热,充分反应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将停在 mL刻度处。
五、推断题(共1小题)
六、科学探究题(共1小题)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不准确呢?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作了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木炭取的量过少;
乙同学:可能是木炭燃烧没有消耗完集气瓶中的氧气;
小组同学发现实验结束后,燃烧匙中还有残留的黑色固体,都认为 同学的猜想不合理.
(查阅资料)
①木炭、棉花和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停止后,残留氧气的体积分数高达14.0%、8.0%和16.0%;
②一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乙同学又利用上述装置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横线上填空。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将足量木炭点燃,迅速插入集气瓶中 |
/ |
木炭燃烧没有消耗完集气瓶中的氧气 |
2.待冷却后,将燃着的 (填“棉花”或“蜡烛”)再伸入该集气瓶中 |
|
丙同学使用了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测得木炭、蜡烛分别在密闭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瓶内一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乙。根据此曲线图分析用上述装置不能准确测出氧气体积分数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