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共15小题)

1、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他们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B . 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 D .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2、“薪火相传”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柴烧尽而火种仍可留,下列远古人类中最先实践过这一成语的是(    )
A . 山顶洞人 B . 元谋人 C . 北京人 D . 半坡人
3、下列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都会建造房屋 B . 都种植粟和水稻 C . 都饲养猪和狗 D . 都使用磨制石器
4、禹之所以被尊为“大禹”,并被舜帝选定为继承人,主要是因为他(    )
A . 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B .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 C . 治水有功,消除水患 D . 联盟炎帝,击败蚩尤
5、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历史发展有自己内在运作的规律。他所说的“桀亡”指的是(    )
A . 商汤灭夏 B . 武王征商 C . 平王东迁 D . 国人暴动
6、商代前期经常迁都,直到中期有一次迁都后其都城才基本稳定下来,这次迁都是将都城迁往(    )
A . B . 镐京 C . 阳城 D .
7、下图是周初青铜器利簋上的铭文,上面有“武王伐纣”的记载,武王伐纣发生于(    )

A . 公元前2070年 B . 公元前1600年 C . 公元前1046年 D . 公元前841年
8、《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牲(牛),为畎亩(田地)之勤。”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
A . 铁农具出现 B . 陶器工艺发展 C . 牛耕出现 D . 青铜冶铸技术改进
9、下图四件青铜器中最能体现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是(    )

A . 二里头青铜爵 B . 勾践剑 C . 毛公鼎 D . 司母戊鼎
10、“战国”因“战”而名,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列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 . 巨鹿之战 B . 长平之战 C . 马陵之战 D . 桂陵之战
11、战国中期,秦孝公认为“诸侯卑(注:卑,轻视)秦,丑莫大焉”,于是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下列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直接使山东各国不敢“卑”秦并且对秦国闻风丧胆的是(    )
A . 奖励军功 B . 鼓励耕织 C . 确立县制 D . 废除井田
12、《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其中“穿二江”(意为,把江水一分为二)的是都江堰的哪一组成部分(    )
A . 灌溉网 B . 宝瓶口 C . 飞沙堰 D . 鱼嘴
13、“朕”在先秦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就是“我”的意思,但自秦朝以后“朕”成了皇帝的专有自称。这一现象体现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
A . 皇位世袭 B . 皇帝独尊 C . 皇权至上 D . 皇权神授
14、秦朝时期,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反映出秦朝(    )
A . 法律严苛 B . 赋税沉重 C . 思想禁锢 D . 徭役繁重
15、“公元前209年夏,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途中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情急之下,他们当中的领队人杀死押队的军官,发动起义。”材料中的“领队人”是(    )
A . 李斯、韩非 B . 项羽、刘邦 C . 陈胜、吴广 D . 商鞅、李冰

二、辨析改错(每小题2分,共8分)(共1小题)

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并加以改正。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

改正:

(2)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改正:

(3)韩非主张“兼爱”“非攻”,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改正: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共2小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宇。

——摘编自《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这些古文字材料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了1928年的殷墟发掘,从而有商一代成为信史。(注:“信史”即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摘编自《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三:

(1)仓颉生活在哪一位先王(部落首领)时代?根据材料一提炼出两种汉字的造字方法。
(2)根据材料二可知,“这些古文字”是哪一种文字?首次发现这些文字的清朝学者是谁?
(3)材料三展示的是汉字的哪一种字体?李斯所书的“皇帝”是如何推动中国的语言文字发展的?
(4)综合上述材料,请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谈谈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楚国北上中原,通过武装的、和平的方式,与中原各国结交,起到了南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摘编自周景巧《楚庄王洛邑问鼎再认识》

材料三:

材料四: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战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1)材料一中上古“诸族”之间“去小异而大同”的著名战争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楚国北上与中原各国结交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客观上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A、B、C、D分别代表什么诸侯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项羽失败的原因。

四、活动与探究(共17分)(共1小题)

1、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当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巢氏。

——摘编自韩非《韩非子》

材料二:禹帝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就逝世了。他把天下传给益。……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所以,诸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就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

——摘编自《史记·夏本纪》

材料三:周公(周武王姬昌之弟)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摘编自荀况《荀子·儒效》

材料四:等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向南夺取了百越之地,在那里设置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

——摘编自贾谊《过秦论》

(1)根据材料一可知,远古人类住在什么地方?根据韩非的描述可知,远古人类为了生存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体现了哪两种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3)材料三中的周公“立国”是中国古代哪一种政治制度运作的体现?“姬姓”之国居多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是秦朝推行的哪一制度?请根据秦朝政治运作模式分析,“百越的君主”为什么会“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这种政治运作模式有何重要作用?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